專題介紹

專題作品

專題相關資訊

專題總覽 > 專題資訊 > 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雙年展

王鏞點評第四屆北京雙年展獲獎作品

點評第四屆北京雙年展獲獎作品

王鏞

 

2010年9月19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靳尚誼、劉大為(wei) 、吳長江、王鏞、溫琴佐·桑福、古斯塔夫鬆·羅格等人組成的評審團,從(cong) “2010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的主題展“生態與(yu) 家園”參展作品中,評選出優(you) 秀作品獎9個(ge) ,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獎3個(ge) (優(you) 秀作品獎獲得者不受年齡限製,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獎獲得者年齡限定在50歲以內(nei) )。

 

優(you) 秀作品獎獲獎作品

 

西班牙藝術家帕科·波麥(1970- )的油畫作品《車禍新聞》(2009)。作品以油畫的黑白色調描繪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公交車相撞事故的場景,似乎具有新聞紀實性的現場感,但並非照片的複製,而是插入了畫家對現實的變形處理。畫麵呈現某種微妙的超現實的荒誕詭異色彩:馬路上車禍的罹難者的造型類似一些支離破碎的玩偶,一個(ge) 兒(er) 童旁觀者(可能隱喻麻木不仁的人們(men) )在用腳踢弄這些玩偶,仿佛把這種慘劇視同兒(er) 戲,令人痛心,也令人反思。

中國藝術家陳輝(1959- )的中國畫作品《中國文化》(2010)。作品以純水墨語言表現中國傳(chuan) 統民居古色古香的內(nei) 景,以書(shu) 齋象征“心齋”,寄寓著一位現代畫家對古代文人理想的精神家園的向往。作品發揮了中國水墨畫用水用墨的特長,同時有機地融入了西方寫(xie) 實繪畫的明暗光影,構成了亦真亦幻、虛靜空靈的意境。

日本藝術家淺野均(1955- )的日本畫作品《雲(yun) 湧深處》(2001)。作品以日本畫(岩彩、墨、金等綜合材料)形式表現崇山峻嶺林木蔥鬱的自然奇觀,采用鳥瞰的視角,以一條條傾(qing) 斜的山脊和傾(qing) 斜的白雲(yun) 凸顯山脈重疊連綿的動態,又引進了墨韻和光感。畫麵製作精微,整體(ti) 氣勢豪放,色彩鮮麗(li) ,虛實相生。如果說東(dong) 山魁夷的風景以幽玄的靜穆著稱,那麽(me) 淺野均的山水則以雄奇的動態見長。

印度女藝術家拉蒂卡·卡特(1948- )的銅雕作品《聖河沐浴》(2007)。作品表現印度教徒在聖城瓦拉納西恒河渡口沐浴的場景。恒河是印度的聖河,在聖河中沐浴可以洗滌人的靈魂;同時,恒河的水汙染也相當嚴(yan) 重。如何實現人的靈魂淨化與(yu) 自然的環境淨化的雙重理想,值得深思。作品以半寫(xie) 實手法塑造了眾(zhong) 多微型人物和恒河渡口的台階、涼棚、神廟,並在銅雕表麵製造了泥水淋漓的效果,既富有藝術質感又富有生活情趣。

古巴藝術家何塞·貝迪亞(ya) (1959- )的丙烯作品《勇猛》(2008)。作品采用極其粗獷的新表現主義(yi) 繪畫語言,力圖表現自然與(yu) 文化、野蠻與(yu) 文明之間的複雜關(guan) 係。人類總是幻想控製自然,自然又總是不聽人類控製。

阿根廷女藝術家安德烈婭·胡安(1964- )的攝影作品《紅12南極投影》(2005)。作品根據作者本人四次南極考察的經曆,以照片方式表現南極的氣候變化,實際上這件作品也是一種行為(wei) 藝術的視覺記錄。冰天雪地中人與(yu) 自然、紅與(yu) 白、暖與(yu) 冷的強烈對比,語言純淨,寓意新奇。

蒙古國藝術家巴特巴塔·胡勒巴塔(1978- )的油畫作品《無題》(2009)。作品以超現實主義(yi) 手法表現一位蒙古老人在人間與(yu) 天上長眠的同一形象。作者思考當一個(ge) 人去世的時候他會(hui) 回想他曾經呼吸的空氣和與(yu) 他一起共度的生命,作者進一步追問人類能為(wei) 我們(men) 的後代留下相同的環境和情感嗎?作品的油畫語言質樸單純,黑白灰色調和空間處理與(yu) 表現死者形象和生者思考的內(nei) 容非常吻合。

英國藝術家奧裏·格什特(1967- )的攝影作品《時間之後的時間》(2009)。作品通過類似經典油畫的係列靜物照片,著重探討與(yu) 視覺感知相關(guan) 的基本哲學難題:時間的概念以及攝影意象與(yu) 客觀現實之間的聯係。

德國藝術家馬庫斯·李能布裏克(1961- )的樹脂雕塑裝置作品《色彩》(2009)。作品采用幹彩顏料、水和丙烯酸粘合劑,在類似群山形的樹脂抽象結構上製造色彩流淌的紋路,並強調其所占據空間的能量與(yu) 環境。

 

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獎獲獎作品

 

中國女青年藝術家焦洋(1982- )的中國畫作品《平湖——螢映影》(2008)。作品突破了中國傳(chuan) 統工筆畫的單一模式,綜合了傳(chuan) 統、現代、寫(xie) 實、意象、比喻、裝飾等多種元素,營造了現代都市人追求的平淡、天然生活的理想家園。

中國青年藝術家羅斯(1978- )的雕塑裝置作品《命運網線》(2008)。作品把一個(ge) 強壯的男人體(ti) 置身於(yu) 千萬(wan) 根鋼絲(si) 網線的圍困當中,拚命掙紮而無法掙脫這種命運網線的糾纏,而這種命運網線(惡化的環境)實際上又是人類自設的網羅。作品從(cong) 形而下的現實生活層麵提升到形而上的哲學沉思層麵,引發對人類命運和生存困境的深度思考。

中國青年藝術家李曉巧(1987- )的樹脂膠凹版版畫作品《蓮城舊事》(2009)。蓮城是作者兒(er) 時生活的舊城區,現已拆除,但蓮城舊事仍然鮮活地保存在作者的記憶之中。這組版畫技法純熟,褪色的老照片似的模糊影像尤其符合夢一般的懷舊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