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專題作品

專題相關資訊

專題總覽 > 專題資訊 > 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雙年展

丹青誌 家園夢:用藝術的方式呼籲生態保護——記“2010·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丹青誌 家園夢:用藝術的方式呼籲生態保護——“2010·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人民日報   徐紅梅  

    金秋時節,北京城如往年一般秋高氣爽,可是,廣東(dong) 大雨成災,還有玉樹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多少災難就在我們(men) 身邊發生著,令人不安。由中國文聯、北京市人民政府、伟德线上平台主辦的“2010·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提出“生態與(yu) 家園”的主題,得到海內(nei) 外85個(ge) 國家美術家的呼應。他們(men) 以藝術的方式再次敲響了生態保護的警鍾。

生態:共同的擔當

500餘(yu) 件風格不一的中外美術作品,分布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的10餘(yu) 個(ge) 展廳中。或許是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全球性使然,更多的作品選擇了以批判性、警示性的筆調揭示自然生態的破壞和人類的生存危機。俯而讀,仰而思,觀眾(zhong) 置身其中,猶如麵對著大自然的審判,思緒沉重。

工業(ye) 文明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傷(shang) 害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土耳其藝術家穆阿拉·居爾萊以肆虐的幹旱、汙水排放疊映成愁容滿麵的臉龐,控訴著“環境汙染”。智利藝術家喬(qiao) 治·帕斯密諾將鏡頭對準了種植園產(chan) 業(ye) ,“改進的風景”中,生長迅速的輻射鬆和桉樹導致了土壤養(yang) 分的過度損耗,警示著無法確定的未來。生靈在日漸汙濁的環境中喪(sang) 生。牙買(mai) 加藝術家加菲爾德L.摩根創作的“饕餮之鳥”從(cong) 天空墜亡,通體(ti) 潔白卻滿腹生活與(yu) 電子垃圾,怎不叫人悲憤和傷(shang) 感?城市中人的生命同樣脆弱。西班牙藝術家帕科·波麥的“車禍新聞”描繪了兩(liang) 輛汽車相撞之後的慘烈現場。

生態不僅(jin) 僅(jin) 是自然的、生命的,還是社會(hui) 的、精神的。格魯吉亞(ya) 藝術家格拉什維利·亞(ya) 力山德的雕塑“創造”中,兩(liang) 隻捏著花朵和種子的金色的手分列兩(liang) 旁,唯獨捏著錢幣的黑金色的手位居中央,高高在上,寓意耐人尋味。伊朗畫家阿利亞(ya) 卡巴爾·亞(ya) 砍卡爾以“若隱若現的模特兒(er) ”,探知人類社會(hui) 中人與(yu) 社會(hui) 結構的聯係以及人的獨立性,所有的人是否都如同那若隱若現的身影?

自然的傷(shang) 口,同時也是文化的創傷(shang) 。捷克藝術家帕特裏克·哈布爾以“酸雨中的母子”暗喻生態失衡的代價(jia) :大自然母親(qin) 懷抱著縮成一團的孩子,那是她所有的成果——文明、草木生靈等,卻無處躲避。當代藝術形式在主題表達上顯示出更加尖銳的批評意識。智利藝術家羅薩裏奧·卡蒙娜·約斯特的裝置作品“間斷的練習(xi) ”以一次性塑料餐盒展示了人類為(wei) 地球製造的超量垃圾,每個(ge) 餐盒裏都爬滿了蒼蠅和蚊蟲——那是作者惟妙惟肖的畫作,消費文化與(yu) 環保之間的矛盾呼之欲出。

中外美術家以悲憫的眼眸探視著世界的各個(ge) 角落,警示人類正麵臨(lin) 生態失衡、家園頹敗的自然懲罰。正如智利藝術家尼古拉斯·賽斯的攝影作品“海岸線係列”所記錄的那樣,地震和海嘯損壞的建築物上,太平洋的海浪在牆上留下了水位線,告誡人們(men) 生死僅(jin) 在一線間。

家園:共同的理想

從(cong) 西方的表達到東(dong) 方的陳述,作為(wei) 國際性的展覽,這裏有著太多的不同。跨文化的交流中,觀眾(zhong) 穿越廣袤的地理和文化疆界,一覽豐(feng) 富的社會(hui) 和心靈圖景,人類共同的理想也得以凸顯——對全球化衝(chong) 擊下生活方式同質化的抗爭(zheng) 、對美的渴望、對自然的親(qin) 近和對家園的護衛。

家園是一種雙重的存在。

這裏有對物質家園的關(guan) 注。塞爾維亞(ya) 藝術家伊萬(wan) 娜·戴維多維奇的視線鎖定了家園的所在——建築,組畫“地中海的傳(chuan) 說”以古希臘建築的岩石與(yu) 拜占庭、中世紀遺產(chan) 的結合,表現了純淨的家園之美。伊朗藝術家塔裏耶·邁達巴迪以一窗之景——“氧吧,以及麵向地平線的窗子”表達了對美好家園的回憶和向往。中國畫家胡明哲從(cong) 北京街區高大的玻璃幕牆中尋求靈感,無限“生長的都市”景象,是人們(men) 曾經的美好理想,卻又帶給人們(men) 心靈上的不安。

這裏有對精神家園的探索。中國版畫家山丹在“天籟”之音中追尋著馬背民族的精神歸宿。印尼藝術家伊·普圖·艾迪·阿斯瑪拉·普特拉的思緒飛向宇宙,作品“宇宙的”表達了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和諧共存的願望。日本畫家池田良二的作品中,人類“遭遇天窗”,行走在現代社會(hui) 中的每一個(ge) 人都如此渺小,似光一般流瀉,人的思想和行動又該以一種怎樣的形式存在?奧地利藝術家烏(wu) 蘇拉·格羅澤的影像作品“簡單逃脫”中,日複一日在家中勞作或沉溺於(yu) 電視劇的女子最終奔向了大自然。

在中國,“生態與(yu) 家園”還有著特殊的意義(yi) :作為(wei) 現如今的國際性焦點問題,在經曆了許多磨難的中國,在迅速發展的今日中國,它是一個(ge) 突出的中國話題;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傳(chuan) 統下,它又是中國藝術家長期關(guan) 注的核心和本體(ti) 。20世紀中國社會(hui) 的轉型,使傳(chuan) 統的家園意識從(cong) 文人遣興(xing) 、精神放逐轉換到對現實的人文關(guan) 懷,在對自然和環境的和諧再現中,傳(chuan) 統意義(yi) 的山水和花鳥獲得了物質家園與(yu) 精神家園的雙重寓意。如中國畫家陳輝,以中國傳(chuan) 統民居表達“中國文化”內(nei) 涵,現代構成和光影效果與(yu) 幹濕濃淡的墨色變化相融會(hui) ,中與(yu) 西、古與(yu) 今在“家園”中交融著、訴說著。

秉承著不同的文化傳(chuan) 統,攜帶著城市文明的觀照方式,東(dong) 西方美術家審視著人與(yu) 自然,他們(men) 或以寫(xie) 實的手法再現,或凸現自然的內(nei) 在形式結構,或走向極致完全抽象化,或探索超時空的精神表達……在這裏,家園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嘈雜,成為(wei) 星空下的回憶與(yu) 仰望。

明天:共同的開拓

自2003年創辦以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已成功舉(ju) 辦了四屆。

從(cong) “創新:當代性與(yu) 地域性”到 “當代藝術的人文關(guan) 懷”,從(cong) “色彩與(yu) 奧林匹克”到“生態與(yu) 家園”,展覽的主題不斷從(cong) 藝術本體(ti) 向當代人類社會(hui) 共同關(guan) 注的全球性問題拓展;從(cong) 首屆45個(ge) 參展國家到第二屆的69個(ge) 、第三屆的81個(ge) 、本屆的85個(ge) ,參展國家數量不斷增多;從(cong) 以繪畫、雕塑、版畫等架上藝術為(wei) 主的辦展宗旨,到對裝置、影像等新媒體(ti) 藝術形式的適當吸納,北京雙年展呈現出越來越強的開放性,新人輩出……bv伟德官网登录副主席吳長江的介紹,讓人們(men) 看到了一個(ge) 具有包容性和多樣性、具有當代人文關(guan) 懷的北京雙年展。

不過,雖然本屆展覽全球應征作品達1.2萬(wan) 餘(yu) 件,但最佳作品獎依然空缺。這表明了雙年展策劃委員會(hui) 披沙揀金的嚴(yan) 格,也反映出當前美術創作的普遍困境:形式多元卻精品匱乏。

雖然本屆雙年展562件參展作品中398件是國外作品,雖然平實的智利特展與(yu) 鮮活的奧地利特展不失為(wei) 亮點所在,雖然北京雙年展已經獲得了世界各國藝術家的認同和擁護,雖然架上繪畫早已不是西方的主流……北京雙年展卻不能對精品的缺失處之泰然。作為(wei) 年輕的雙年展,作為(wei) 堅持架上藝術的雙年展,作為(wei) 具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特色的當代國際藝術大展,隻有吸引更多優(you) 秀藝術家的參與(yu) 、激發更強的藝術創造力促進更多優(you) 秀作品的產(chan) 生,而不是參差不齊;隻有在雙年展的製度範圍內(nei) 形成長期的交流、在雙年展體(ti) 製之外形成自主性交流,而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展示,才能更好地發揮獨特的辦展機製,更好地弘揚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以及尊重世界各國文化多樣性與(yu) 東(dong) 西方文化平等對話的主張,才能進一步提升雙年展的國際影響力和號召力,挺進藝術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