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專題作品

專題相關資訊

專題總覽 > 專題資訊 > 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雙年展

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研討會綜述

藝術與當代生態環境的關係

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研討會綜述

2010年9月21日,“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研討會(hui) ”在北京飯店隆重舉(ju) 行。研討會(hui) 由bv伟德官网登录理論委員會(hui) 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先生擔任總主持,會(hui) 議邀請了蒂埃裏·杜夫海納(法國)、耿劍(中國)、杭間(中國)、卡琳·齊默(奧地利)、考瑟·埃爾·舍利夫(埃及)、拉傑卜·巴塔查爾基(印度)、林木(中國)、羅格·古斯塔夫鬆(芬蘭(lan) )、瑪蒂娜·巴特(德國)、瑪麗(li) 亞(ya) 娜·惠特曼(挪威)、馬越陽子(日本)、歐塞伊諾·韋德(塞內(nei) 加爾)、皮特·希勒斯(美國)、尚輝(中國)、殷雙喜(中國)、餘(yu) 丁(中國)、張曉淩(中國)等10餘(yu) 位理論家和藝術家圍繞“藝術與(yu) 當代生態環境的關(guan) 係”這一命題做了主題演講,專(zhuan) 家們(men) 各抒己見,並就當代藝術、雙年展機製、藝術生產(chan) 語境、多元文化等相關(guan) 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深入探討。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藝術機構、媒體(ti) 近200人出席、聆聽了學術研討會(hui) 。與(yu) 前幾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學術主題不同,本屆雙年展主題的製定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全球普適性,這也使得與(yu) 會(hui) 的全球專(zhuan) 家能夠在一個(ge) 共同的平台上更好地互相溝通、暢所欲言,其專(zhuan) 業(ye) 性、集中性和深入性都使本次研討會(hui) 堪為(wei) 今年美術界學術活動的表率。

生態家園與(yu) 藝術理想

首先,本次研討會(hui) 總主持邵大箴指出,“生態與(yu) 家園”是非常有現實意義(yi) 的主題,是全世界人民關(guan) 心的、重要的、有現實意義(yi) 的主題。“生態”是我們(men) 所處的客觀自然環境,而且,“生態”實際上也和我們(men) 的精神狀態、思想狀態、文化狀態有密切的關(guan) 係。因為(wei) ,生態、環境與(yu) 人類的思想,與(yu) 人類的追求和理想目標是密切聯係在一起的。“生態”包括自然環境,這個(ge) 自然環境和我們(men) 的精神狀態、思想狀態,以及人們(men) 的文化觀念都有密切的關(guan) 係,所以,要解決(jue) 生態問題,實際上是要解決(jue) 人類自身的意識問題。按照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人和自然就要相互交融,而不是一味征服、掠奪自然。“家園”包括我們(men) 所處的自然環境的家園,也包括我們(men) 的精神家園,我們(men) 既要保護實際存在的自然環境的優(you) 美家園,也要保護我們(men) 人類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園。

隨後,伟德线上平台分黨(dang) 組書(shu) 記、常務副主席吳長江對與(yu) 會(hui) 藝術家、理論家的光臨(lin) 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和本屆雙年展的參展情況。他指出,本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是“生態與(yu) 家園”,旨在表明當代中國與(yu) 世界各國藝術家關(guan) 注生態、環境問題的文化立場和藝術擔當。“生態”的原意是指生物的習(xi) 性、生活方式以及與(yu) 環境的關(guan) 係,是人類與(yu) 其他物種在一定自然環境中的生存與(yu) 發展狀態。展覽主題相對集中又比較寬泛,既有當下的現實性和強烈的問題意識,又有豐(feng) 富的多意性和廣泛的包容性。“生態與(yu) 家園”把生態關(guan) 懷與(yu) 家園建設結合起來,擴大了文化視野,深化了精神內(nei) 涵。“生態”不僅(jin) 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家園”不僅(jin) 代表自然家園,也象征精神家園。以藝術的形式呼籲和喚醒人們(men) 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道德自律,建設人類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家園和精神家園是當代藝術家義(yi) 不容辭的社會(hui) 責任和崇高使命。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林木以《藝術家的天職與(yu) 本分——從(cong) 第四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生態與(yu) 家園”主題談起》為(wei) 題,詳細闡述了他的觀點。相對於(yu) 藝術反映和幹預社會(hui) ,他更讚同回到藝術的原點。因為(wei) ,在他看來,像全球化、金融危機、人權問題、民族問題、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問題、環境生態問題等,很可能讓藝術家越俎代庖,有些問題未必是藝術家所能解決(jue) 的。今天的藝術家們(men) ,特別是當代藝術家們(men) 往往都充當起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社會(hui) 學家乃至科學家的角色。這對藝術家而言可能是一個(ge) 陷阱。因此,與(yu) 其去做外行的問題解決(jue) 者,不如去做真正有感悟的藝術家。關(guan) 於(yu) 和諧世界,他認為(wei) ,有智慧的人追求在矛盾與(yu) 區別中構建和諧。世界文化本是多樣的,和諧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以“合而不同”的藝術生態去迎接和諧發展的國際生態,這實際上是藝術家更高的天職與(yu) 本分。主持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陳醉認為(wei) ,林木演說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藝術以感悟讓大家取得共鳴,通過這樣一種共鳴,我們(men) 逐步使世界趨於(yu) “合而不同”,才能使這個(ge) 地球更好地發展。提出這樣的問題就是我們(men) 藝術該盡的社會(hui) 責任。

埃及藝術家考瑟·埃爾·舍利夫的發言題目是《當今世界中環境和藝術角色的改變》。她認為(wei) ,藝術和環境之間的互動性,已成為(wei) 備受人們(men) 關(guan) 注的話題。美術界是否應該對此做出一些反饋?美術界對社會(hui) 能夠做出什麽(me) 樣的貢獻?這都是當今藝術家需要考慮的問題。任何一位藝術家,不管在什麽(me) 地方、什麽(me) 時代,他對社會(hui) 、環境和自然都有巨大的影響。在她看來,通過本屆雙年展,最應該討論的話題至少包括:1.社會(hui) 的發展以及經濟的成熟和進步;2.人權的概念;3.全球村或者地球村的概念,以及相互依賴性;4.當今世界生活的變化。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耿劍則以《山水田園,樸素的奢華》為(wei) 題,從(cong) 文化傳(chuan) 統和當今現實的雙重角度提出了自己對“生態家園”的理解。她認為(wei) ,“生態與(yu) 家園”是對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問題的藝術探討。自古以來,人們(men) 從(cong) 來沒有停止過對理想家園的美好追求。人類本性中所包含的自私和對奢華的向往,又導致了奢靡,也就是過度消費,而山水田園文化是人與(yu) 自然相處的和諧之道。以“生態與(yu) 家園”為(wei) 主題的這一屆北京雙年展,是對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問題的一種藝術性探討,它調動了眾(zhong) 多藝術家參與(yu) 進來,這本身就是非常有意義(yi) 的。最後,她倡議要挖掘山水田園的深層內(nei) 涵,培養(yang) 山水田園的心態,發揮簡樸繪畫的優(you) 點,提倡簡樸藝術、低碳創作。

芬蘭(lan) 藝術史學家羅格·古斯塔夫鬆的演講題目是《生態與(yu) 家園》。作為(wei) 本屆雙年展的外方策展人之一,他認為(wei) “生態與(yu) 家園”是一個(ge) 與(yu) 時俱進的話題,顯示在環境話題上,尤其是在人類與(yu) 環境關(guan) 係的話題上,藝術給予的關(guan) 注。展覽的一些作品對中國南部的水災、西南部的旱災以及地震的關(guan) 注都是非常有意義(yi) 的。地球上的人類一直都是依賴環境生存的。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人和自然的關(guan) 係,以及人和人的關(guan) 係,都在不斷地調整。當人們(men) 和自然進行親(qin) 密接觸的時候,必須讓這種關(guan) 係更加穩定、更加順利,讓生活更加平衡,讓各個(ge) 方麵都能夠和諧共處。在當今社會(hui) ,人們(men) 麵對的是新的挑戰,而且,這種挑戰在不斷升級,這也關(guan) 係到人類的生存。因此,我們(men) 必須要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對於(yu) 每一個(ge) 人來說,尋找新的生活方式都至關(guan) 重要。當我們(men) 從(cong) 藝術角度進行創作的時候,就顯示出了這種期望。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藝術家可以通過他們(men) 的創作之手將其體(ti) 現出來。這些與(yu) 眾(zhong) 不同的作品生動地表現了生態家園、人類和自然的關(guan) 係,是值得我們(men) 去思考的。

《美術》雜誌執行主編尚輝的發言題目是《論中國畫家園意識的現代轉換》。他談到,以“生態與(yu) 家園”為(wei) 主題的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是當代世界美術家從(cong) 審美的角度對“生態與(yu) 家園”這個(ge) 當下人類生存境遇的命題進行的人文表述。展覽中的作品既有用批判性的筆調對毀壞自然生態給人類造成的生存危機予以深刻的揭示,也有從(cong) 審美的視角對人類關(guan) 愛自然家園、嗬護精神家園予以詩意的讚美。但是,在表達“生態與(yu) 家園”的審美主題上,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與(yu) 花鳥畫,不是以反思批判或讚美頌揚的藝術反映論方式去呈現的,而是把山水與(yu) 花鳥直接作為(wei) 精神家園的撫慰與(yu) 寄寓對象。接著,他以“歸隱與(yu) 放逸,傳(chuan) 統中國畫精神家園的審美內(nei) 涵”、“改造自然,中國畫家園意識的現實性轉向”、“寧謐與(yu) 平和,當代中國畫精神家園的審美靈魂”三個(ge) 分論題,曆時性地詳盡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中國畫的現代性轉換,便因表達出這種新的家園意識而獲得了嶄新的人文內(nei) 涵。中國畫的家園意識成為(wei) 當代社會(hui) 複歸人類內(nei) 心世界寧謐與(yu) 平和的精神烏(wu) 托邦。

 

藝術創作與(yu) 生態家園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員殷雙喜將《雕塑家園》作為(wei) 自己演講的題目。他以中國現代雕塑,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雕塑創作為(wei) 例,談到了這些雕塑作品中反映出的環境和地球劇烈變化、過度開采對環境的影響、工業(ye) 化煙囪對人類生存造成的危害、傳(chuan) 統四合院不斷被拆遷而迅速消失等現象。他的演講以豐(feng) 富的作品實例帶給與(yu) 會(hui) 者深深的震撼。如他介紹的作品《南海油汽專(zhuan) 線》便涉及了石油與(yu) 金錢、暴力潛在的深刻關(guan) 係。他認為(wei) ,這些作品的產(chan) 生對我們(men) 具有強烈的啟發意義(yi) 。主持人陳醉認為(wei) ,殷雙喜的發言,把精神家園縮小到雕塑這樣一個(ge) 藝術領域內(nei) ,集中表達了我們(men) 對生態理想的追求。殷雙喜提到了藝術家的責任,其中很重要的一種責任就是要鮮明地啟發大家去認識現實中的生態破壞問題。

法國藝術史學家、國際藝術史學會(hui) 秘書(shu) 長蒂埃裏·杜夫海納的演講題目是《麒麟:當代藝術中混雜與(yu) 比擬藝術手法的討論》。首先,他強調了視覺藝術的創造性,他認為(wei) ,視覺藝術的創造性有兩(liang) 個(ge) 非常重要的原則:第一個(ge) 重要原則是模擬,藝術家利用藝術模擬來反映現實生活;第二個(ge) 重要的原則是恒定性或永恒性,藝術家通過藝術表現來傳(chuan) 達另外一個(ge) 世界的現實。他以馬蒂斯的《窗戶》為(wei) 例,剖析了繪畫和雕塑是如何表達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這一命題的。在他看來,這幅作品向我們(men) 傳(chuan) 達了內(nei) 部和外部的關(guan) 係、內(nei) 向性和外向性的關(guan) 係。他還談到一件中國藝術家的攝影作品。畫麵中一個(ge) 孩子坐在牆壁上,牆壁的一側(ce) 是中國當代的圖景,牆壁的另一側(ce) 卻是古老中國的樣子。一堵牆把兩(liang) 個(ge) 中國表現出來,通過窗戶或者通過牆的分隔方式,我們(men) 可以表達對兩(liang) 個(ge) 不同世界的看法。此外,很多藝術家也將自然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來,並進行了非常生動的再現。一方麵,藝術家希望能夠建立起一個(ge) 和諧的世界,強調人和自然之間的關(guan) 係。但另一方麵,藝術家自覺不自覺地也會(hui)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創造出像麒麟一樣的混種或怪物。通過這樣的表達方式,藝術表現出人類試圖控製自然的欲望。

日本藝術家馬越陽子從(cong) 一個(ge) 藝術家的角度發表了以《一個(ge) 藝術家對藝術和生態的思考》為(wei) 題的演講。她談到,作為(wei) 一個(ge) 藝術家,我們(men) 的宗旨就是讓藝術和人類息息相關(guan) 。在目前的社會(hui) 、時代中,人類的行為(wei) 也可以被藝術反映出來。藝術和人類的生活相關(guan) ,也和自然相關(guan) ,這個(ge) 自然就是我們(men) 周圍的生存環境。在不同的時代,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都是極為(wei) 重要的。麵對環境和生態問題,藝術家也不能獨善其身,因為(wei) 藝術家對於(yu) 這樣一個(ge) 話題有自己的思考。但是,我相信生活是藝術的分母,我希望能夠在尊重人類生存尊嚴(yan) 的前提下,尊重家園的生態。在我的繪畫中,我深深地挖掘了人性。我一直在追問這樣一個(ge) 問題:我們(men) 在朝著哪個(ge) 方向前進?我們(men) 看到綠色代表自然,而在我的繪畫中也表達了人的力量以及人的熱情,我們(men) 看到各種膚色的人在一起跳舞,這代表了我們(men) 的熱情,以及我們(men) 對於(yu) 過去、未來的理解。而且,在這樣一種畫麵的安排中,它也表達了對人性的理解。通過這樣的藝術方式,我表達了對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追求。主持人趙力認為(wei) ,馬越陽子的發言代表了很多藝術家的心聲,就是如何追求與(yu) 自然和諧共存的關(guan) 係。

美國藝術家皮特·希勒斯的發言題目是《一個(ge) 雕塑家對人類生存環境和神話的思考》。他談到,自然和人類之間的聯係是極為(wei) 重要的,在工業(ye) 化的過程中、在經濟發展速度與(yu) 日俱進的時期,我們(men) 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讓發展更具可持續性。當我開車在高速公路行駛的時候,發現路上有很多廢棄的輪胎碎片,它們(men) 被扔到公路邊。當時的情景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覺得輪胎碎片是我們(men) 生活的副產(chan) 品,當我們(men) 買(mai) 了一輛新車以後,我們(men) 不僅(jin) 買(mai) 了這輛車、不僅(jin) 買(mai) 了相應的燃料,而且我們(men) 還買(mai) 了輪胎,輪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損以後,會(hui) 被廢棄,會(hui) 對空氣和環境帶來危害和負擔。這使我開始對輪胎感興(xing) 趣,也讓我作為(wei) 雕塑家對環境開始有所思考。如果我們(men) 不對這些碎片、廢輪胎進行良好的處理,如果隻是將它丟(diu) 棄在自然中,輪胎經過風化就會(hui) 成為(wei) 自然環境的汙染源。所以,我們(men) 可以對輪胎碎片進行回收,也可以用它來創作藝術作品,喚起人們(men) 對環境的思考,我認為(wei) 這是非常好的創作媒介。

德國藝術家瑪蒂娜·巴特的演講題目是《藝術作品的環境之思》。她談到,當她剛接到邀請的時候,感覺很困難,因為(wei) 她畫的不是風景,也沒用垃圾來進行環境方麵的創作。但是後來,她覺得自己的作品可以參展:因為(wei) ,她的繪畫是可以講述自己與(yu) 環境的關(guan) 係的。在她看來,這樣的主題肯定能體(ti) 現人與(yu) 環境之間的關(guan) 係,因為(wei) ,個(ge) 人和社會(hui) 之間的關(guan) 係本身也是我們(men) 創作的源泉。這樣一種創作可以使她跨越自己的家門,與(yu) 自己的鄰居進行交流,而且,也可以讓自己了解和觀察不同個(ge) 體(ti) 的行為(wei) 。作為(wei) 一名藝術家,首先應該是當代世界的見證者,來審視周圍的世界和環境。首先需要自掃門前雪,然後意識到自己的門外都有什麽(me) ,才能充分認識到每一個(ge) 個(ge) 人的重大責任。主持人評論到,瑪蒂娜·巴特針對藝術家如何改變環境這樣一個(ge) 話題,提出藝術家的創造就是一種新的發現、是一種視覺化的夢想,藝術家可以通過表現自己和自然的關(guan) 係去實現對環境的改變。

印度藝術家拉傑卜·巴塔查爾基發言的題目是《生態與(yu) 家園與(yu) 藝術理想》。他談到,在我們(men) 今天居住的世界中,非常值得關(guan) 注的課題就是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和人類生存。我們(men) 居住在一個(ge) 快速變革的年代,在這個(ge) 年代中,我們(men) 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都在不斷發展變化。環境問題成了最為(wei) 重要的問題,而且是全球性問題,我們(men) 必須要關(guan) 注環境,否則人類的文明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就會(hui) 終結。雖然麵臨(lin) 這些挑戰,但是作為(wei) 人類來說,作為(wei) 每一個(ge) 個(ge) 人來說,我們(men) 應該對此擔負起責任,應該采取行動。我的作品在創作的時候就考慮到持續存在的衝(chong) 突。有時候我會(hui) 將生態、土地以及城市環境轉化、融入到作品中來。我們(men) 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應該找到這些作品的切合點,應該將城市的陰暗麵和城市的閃光點連接起來,在了解城市日益發展的過程中所取得成就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城市發展過程中所產(chan) 生的負麵影響。作為(wei) 一名藝術家,一定要正視這些問題,擔負起我們(men) 的責任。

 

中國情境與(yu) 未來展望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淩以《消費主義(yi) 時代中國社會(hui) 的文化寓言》為(wei) 題,緊扣會(hui) 議主題,同時又密切聯係實際,陳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wei) ,在中國當代藝術借助於(yu) 國際藝術氛圍和市場天價(jia) 神話走紅的背景下,一係列爭(zheng) 議、質疑也由此而起。但是,在他看來,中國當代藝術的重建有兩(liang) 個(ge) 非常好的基礎:一是當代藝術在市場社會(hui) 主義(yi) 背景下花了20年時間成功構建起了非常有活力的民間藝術體(ti) 製。二是在上述藝術分流之外,還存在一個(ge) 生機勃勃的、以當代藝術為(wei) 主的藝術群落,他們(men) 中間既有著力於(yu) 探索現代語言本土化、以人文關(guan) 懷為(wei) 價(jia) 值的中年藝術家,也有在消費主義(yi) 背景下成長的新生代,他們(men) 比前輩更直接地感受到新科技和物質時代的社會(hui) 變化,其作品更多表現出國際化的新品質;在他們(men) 的探索中,中國當代藝術正以全新的方式構築自己的當代性。中國藝術在他們(men) 的探索中將重回世界之巔,重回世界之巔有三點:1.構建完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話語體(ti) 係與(yu) 審美標準;2.中國獨特的價(jia) 值觀,通過當代藝術體(ti) 係轉化為(wei) 普適性的價(jia) 值觀;3.中國當代藝術產(chan) 生世界級的藝術家。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杭間的發言題目是《中國前衛藝術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著力論述了中國當代藝術和文化產(chan) 業(ye) 之間的關(guan) 係。在他看來,中國當代藝術的概念偏重於(yu) 前衛和先鋒的當代藝術概念;文化產(chan) 業(ye) 是一個(ge) 和文化相關(guan) 的產(chan) 業(ye) 概念。當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越來越成為(wei) 國策的時候,中國的當代藝術從(cong) 20世紀80年代初與(yu) 主流意識形態相左的發展途徑逐漸轉變為(wei) 今天的合作狀態。原來被主流意識形態所否定的前衛藝術,產(chan) 生了一種無害論,在某種意義(yi) 上便與(yu) 政府層麵形成了默契。為(wei) 了說明這種關(guan) 係,他舉(ju) 出了很多例子,其中重點論述的例子包括北京的798藝術區。他認為(wei) ,這類藝術區是多種力量角逐的場所,它們(men) 的碰撞還在繼續的過程中,未來會(hui) 有什麽(me) 樣的走勢和發展,非常值得我們(men) 注意、觀察和研究。主持人趙力認為(wei) ,杭間的發言重點是探討中國當代藝術的深層機製和發展途徑問題。他的發言通過曆史性的資料梳理,展現了這個(ge) 過程的豐(feng) 富性。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藝術管理學係主任餘(yu) 丁的發言題目是《藝術與(yu) 全球化的網絡主義(yi) 》。他談到,最近10年,網絡主義(yi) (Cyberism)在全球崛起。網絡主義(yi) 的崛起已經是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共同文化的特征;與(yu) 此同時,它也逐漸演變成新的意識形態,一種跨越國界、民族、文化,一種超越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民族主義(yi) 、多元主義(yi) 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已經在今天的全球意識中有所反映,或許它將成為(wei) 21世紀藝術和文化的新標簽。我們(men) 今天已經信任並且依賴虛擬空間,並且不得不總是在虛擬和現實間切換。到底哪個(ge) 現實是真的?我們(men) 有時候真的很難分辨。不難發現80%以上的“80後”藝術家依賴網絡。在他看來,網絡主義(yi) 在藝術領域中反映出的特征至少包括如下幾點:1.網絡主義(yi) 是全球化的,它為(wei) 所謂的文化全球化提供了某種可能性;2.網絡主義(yi) 是一種多元文化,它正在超越種族和文化邊界,當你通過網絡媒介進行交流的時候,你不會(hui) 去在意他到底是哪個(ge) 種族或者是哪個(ge) 文化;3.網絡主義(yi) 是個(ge) 性化的,每一個(ge) 人都可以在上麵表演,沒有任何限製4.網絡主義(yi) 是可被複製的。主持人趙力認為(wei) 餘(yu) 丁的發言,提示出中國和全球都出現的一種新藝術創作方法和趨勢。

 

全球化中的多元主義(yi)

奧地利當代藝術策展人卡琳·齊默以《置身其中,奧地利當代藝術特展》為(wei) 題,重點介紹了“崇高與(yu) 自然”的話題,其中涉及究竟是藝術家在模仿自然,還是自然在模仿藝術。同時,她還在演講中談到了城市規劃、建築和烏(wu) 托邦,以及文化轉型等話題。此外,她還向與(yu) 會(hui) 嘉賓介紹了奧地利的當代藝術和藝術機製。以“置身其中——奧地利當代藝術展”為(wei) 例,她談到,奧地利藝術現代基金是給每件不同的藝術品,尤其對奧地利的藝術家在參加展覽的時候提供補助金和津貼,從(cong) 而幫助這些藝術家能夠有足夠的資金創作藝術作品,而且利用這些獎學金參與(yu) 到不同的展覽,讓他們(men) 到其他的地方開拓眼界。從(cong) 1935年奧地利共和國成立以來,奧地利現代藝術基金很大一部分都用於(yu) 奧地利藝術家作品的收藏,這些收藏主要是奧地利當代藝術作品。他們(men) 的作品非常廣泛,包括繪畫、視覺藝術、多媒體(ti) 藝術和攝影藝術作品。我們(men) 相信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都很好地反映了藝術家們(men) 的生存狀態。我們(men) 的藝術展實際上所體(ti) 現的是各種各樣或者是各個(ge) 階層的關(guan) 懷,藝術家選擇的角度話題雖小,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主持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認為(wei) ,卡琳·齊默的演講具有很強烈的問題意識,她提及的現代性烏(wu) 托邦等問題,也值得我們(men) 深思。

與(yu) 卡琳·齊默的演講相似,挪威奧斯陸藝術學會(hui) 、奧斯陸美術協會(hui) 會(hui) 長瑪麗(li) 亞(ya) 娜·惠特曼同樣以一個(ge) 展覽“控製你的熱情,停止創作”為(wei) 例,進行了同名的主題演講。她談到,我不相信任何文化抵製,我不相信通過抵製的方法能夠達到既有的目,我認為(wei) ,溝通和對話是很重要的。所以我非常讚成第四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生態與(yu) 家園”的主題。沒有對話、沒有相互了解,我們(men) 就沒有辦法生存下去。由於(yu) 挪威關(guan) 於(yu) 文化抵製的討論,我覺得應該舉(ju) 辦一次展覽,展示以色列當今藝術的成就。我也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主題,傳(chuan) 達關(guan) 於(yu) 國家、國家身份和國家認同感,以及國家特征等主題。2001年3月19日到4月25日,我們(men) 邀請了一批以色列著名藝術家來創作、展覽,他們(men) 在以色列生活和居住,但也有歐洲、中東(dong) 或巴勒斯坦的多年居住經曆。他們(men) 一直都在思考社會(hui) 和政治的導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他們(men) 都將自己在以色列居住的經驗融入其中。以色列不但有種族和種族隔閡問題、東(dong) 方的曆史背景,還有性別問題等複雜的背景。因此,我們(men) 必須尊重曆史,追根溯源。每個(ge) 國家都有自己的根源,藝術也是如此。因此,通過這個(ge) 展覽,我提出了這個(ge) 問題:你從(cong) 什麽(me) 地方來的,你的根源在什麽(me) 地方?

來自塞內(nei) 加爾的達喀爾雙年展秘書(shu) 長歐塞伊諾·韋德談到了他所參與(yu) 組織的達喀爾雙年展,他認為(wei) ,這20多年以來,世界上的當代藝術作品層出不窮,顯示了我們(men) 藝術領域的豐(feng) 富性和強有力的生命力。不管是個(ge) 人或者是政府,都對於(yu) 我們(men) 的工作越來越關(guan) 注,他們(men) 也承認藝術的多元性,而這種多元性恰恰能夠保證藝術作品的品質。達喀爾雙年展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chan) 生的。我們(men) 希望能夠借這樣一個(ge) 平台,產(chan) 生強大的效應,負起責任來展現非洲的美學、非洲的藝術。長久以來,往往都是西方人主導我們(men) 對世界的看法,好像是他們(men) 在教我們(men) 怎麽(me) 審視非洲的美。可是,我們(men) 要審視非洲,就應該立足於(yu) 非洲大陸,應該讓非洲人自己來談他們(men) 的美學和藝術。目前,也是時候了,我們(men) 應該有這樣的傾(qing) 向,讓非洲人自己談自己的美學,而不是在他們(men) 缺席情況下談非洲的美學。今天,北京雙年展選擇的主題是讓大家思考生態平衡,還有生態圈與(yu) 環境的和諧。我們(men) 也願意考慮自己的特點、自己的特性,希望保留我們(men) 自己的生態體(ti) 製,還有我們(men) 的生理特征。

 

最後,本次研討會(hui) 總主持邵大箴總結了大會(hui) 發言,認為(wei) ,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理論家對“生態與(yu) 家園”這個(ge) 主題從(cong) 各個(ge) 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提出了要保護生態、維護我們(men) 精神家園的美好願望。對當前存在的世界性災難、地球對人類破壞行為(wei) 的懲罰、當前的嚴(yan) 重性等層麵進行了分析。但同時我們(men) 也不要太悲觀,還是要堅持烏(wu) 托邦的理想,用我們(men) 的智慧、我們(men) 的良知、我們(men) 的才能來克服當前擺在人類麵前的嚴(yan) 重問題。(盛葳 吳嘯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