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專題作品

專題相關資訊

專題總覽 > 專題資訊 > 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雙年展

中國藝術報專訪總策劃吳長江

專(zhuan) 訪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總策劃吳長江

 中國藝術報      段澤林    

 

  在全球化文化語境下,一直以架上藝術繪畫和雕塑為(wei) 展覽內(nei) 容的北京雙年展,開始吸收新的藝術樣式,以更加包容和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藝術生態之中。其中,第四屆北京雙年展對全人類共同關(guan) 注的環境問題的深入探討,對更多藝術新興(xing) 發生地多樣藝術形式的集中展示,使有“美術界奧林匹克”之稱的北京雙年展再次成為(wei) 業(ye) 內(nei) 關(guan) 注的焦點。為(wei) 此,我們(men) 就展覽的前期籌備、新特點與(yu) 新變化、雙年展未來走向等問題,專(zhuan) 訪了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總策劃、伟德线上平台分黨(dang) 組書(shu) 記、駐會(hui) 副主席吳長江。

 

  記者:本屆北京雙年展主題“生態與(yu) 家園”,立足全球視野,關(guan) 注人類共同的環境問題。這個(ge) 主題是如何形成的,又對當代世界美術創作有何意義(yi) 與(yu) 影響?

 

  吳長江:“生態與(yu) 家園”的主題是策展委員會(hui) 經過多次討論,一致通過確認的。生態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普遍關(guan) 注的熱點,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需要我們(men) 共同應對,用藝術形式呼籲人們(men)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和建設人類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是當代藝術家義(yi) 不容辭的社會(hui) 責任。而伟德线上平台提出的熔鑄中國氣派、塑造國家形象,以及我們(men) 一直提倡的藝術家深入生活、關(guan) 注人、關(guan) 注社會(hui) 、關(guan) 注時代,也都與(yu) 這個(ge) 主題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契合。

 

  “生態與(yu) 家園”這個(ge) 主題視野無疑是全球化的,而且內(nei) 涵相當寬泛。展覽主題一經公布,得到了世界各國美術家的積極響應,大家踴躍投稿,作品評選於(yu) 今年年初順利結束。從(cong) 與(yu) 往屆參展國家和數量的對比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包括喀麥隆、哥斯達黎加、多米尼加、盧森堡、薩爾瓦多等首次參展國家在內(nei) 的由85個(ge) 國家參展的規模再創北京雙年展的紀錄,並且其中大部分作品是新作,向中國觀眾(zhong) 展示了國內(nei) 外藝術家對環境問題多角度的文化思考,這無疑對世界美術的交流與(yu) 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記者:作為(wei) 展覽主辦單位之一,伟德线上平台作了哪些前期籌備工作,國內(nei) 美術家參展情況如何?

 

  吳長江:在本屆北京雙年展籌備期間,伟德线上平台充分發揮聯絡、協調優(you) 勢,在中央美術學院和部隊美術創作團隊等美術創作人員集中地,進行雙年展的動員、推廣活動。從(cong) 展覽主題闡述到宣傳(chuan) 動員更多中青年美術家積極參與(yu) ,我們(men) 一直希望北京雙年展成為(wei) 中國美術家向世界展示中國藝術魅力與(yu) 風采的舞台。在展覽中,我們(men) 可以欣喜地看到,很多青年美術家極富想象力的創作,不僅(jin) 在傳(chuan) 統藝術樣式上中國美術家保持著造型能力強、畫麵處理精良等優(you) 勢,而且在新媒材方麵,也表現出相當的智慧與(yu) 才華。

 

  記者:北京雙年展前三屆基本以繪畫和雕塑作為(wei) 展覽內(nei) 容,而本屆北京雙年展則出現了裝置與(yu) 新媒體(ti) 藝術,這種變化是北京雙年展更加包容與(yu) 開放的一方麵嗎?

 

  吳長江:北京雙年展自第一屆以來一直堅持以展示傳(chuan) 統的架上藝術為(wei) 主,本次展覽也不例外。繪畫和雕塑依然是我們(men) 主要展示品種,隻是麵對全球化的環境問題,麵對現代文明對人類家園產(chan) 生的綜合效應,時代和社會(hui) 需要我們(men) 進行更廣泛和更全麵地思考與(yu) 應對。還原到藝術上,我們(men) 不僅(jin) 需要雕塑與(yu) 繪畫,還需要新媒介的介入,它們(men) 可以幫助我們(men) 更好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生態與(yu) 家園”不僅(jin) 是物質層麵的展示,更多的是精神層麵的反思與(yu) 反省。因而,這個(ge) 展覽不是風景畫展,不是說畫很漂亮的風景就是家園,真正需要體(ti) 現的是以人為(wei) 中心的精神家園。我們(men) 美術家表現環境、關(guan) 注環境,同時美術家要走出僅(jin) 僅(jin) 關(guan) 注自己的發展局限,去關(guan) 心我們(men) 這個(ge) 國家,成為(wei) 它的參與(yu) 者。這個(ge) 時候,更加豐(feng) 富的表現手段,更加多樣化的語言,就更有利於(yu) 碰撞出新的火花,也更容易與(yu) 觀眾(zhong) 互動和溝通,從(cong) 而在藝術上產(chan) 生更好地共鳴。

 

  記者:“生態與(yu) 家園”是一個(ge) 主題也是一個(ge) 命題,這樣一個(ge) 全球文化話語,對於(yu) 國內(nei) 外美術家在藝術表現上,是更強調地域性還是更加融合與(yu) 互補?

 

  吳長江:對於(yu) 這個(ge) 問題,我想大家應該關(guan) 注本次展覽中的兩(liang) 個(ge) 特展。一個(ge) 是由44人參加,近50件作品展出的奧地利特展;另一個(ge) 是由12位藝術家參展的智利特展。這些智利藝術家很多是智利大地震的親(qin) 曆者和幸存者,他們(men) 用攝影、裝置等形式記錄了地震引發的海嘯以及日常所見的生態危機,給我們(men) 帶來巨大心靈震撼的同時,也使我們(men) 產(chan) 生一種感同身受的體(ti) 會(hui) 。這其實是我們(men) 對人類共有家園生存危機的集中釋放與(yu) 集體(ti) 認同。

 

  當然,由於(yu) 中國藝術家主要接受傳(chuan) 統造型寫(xie) 實訓練,在作品麵貌上,更加強調造型能力的展示與(yu) 畫麵效果處理,特別是在雕塑與(yu) 繪畫方麵,有我們(men) 獨特的優(you) 勢。而國外美術家表現形式多樣,塗鴉、寫(xie) 意、抽象等藝術語言能使中國觀眾(zhong) 感受到不同文化藝術的魅力。

 

  記者:北京雙年展作為(wei) 依托北京、放眼世界的常規性大型展覽,您覺得它的優(you) 勢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如何?

 

  吳長江:北京雙年展是國家立項,由中國文聯、北京市政府和伟德线上平台共同主辦,以展示世界當代美術主流生態為(wei) 宗旨的國際大展。自2003年以來,已成功舉(ju) 辦過3屆,並初步摸索出獨特的辦展機製,在過於(yu) 彰顯“當代性”導致後現代藝術風潮越來越偏離大眾(zhong) 欣賞水準,作品內(nei) 容日漸空洞的當下,理性、充實且不失探索精神的北京雙年展,將繼續展現不同於(yu) 其他雙年展的別樣藝術景觀與(yu) 生態。

 

  即使是在國內(nei) ,我們(men) 與(yu) 上海雙年展和廣州三年展相比,也具有自己獨特的優(you) 勢,對傳(chuan) 統藝術樣式的持久關(guan) 注,對世界更廣泛外國美術家的聯誼與(yu) 展示平台的搭建,對展示世界美術大家庭多樣風采與(yu) 全麵交流等方麵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北京雙年展的未來發展需要發動更廣泛的藝術家、批評家、理論家的積極參與(yu) ,我們(men) 在堅持自身特點的基礎上,也應更加注重展示多種藝術樣式與(yu) 藝術形態的美術成果,這是時代和社會(hui) 大眾(zhong) 對我們(men) 的期待,也是美術自身發展規律的要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