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曆史,弘揚長征精神;不忘初心,走好新長征路。
80年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曆時兩(liang) 年,戰勝重重艱難險阻,最終在西北地區勝利會(hui) 師,完成舉(ju) 世聞名的二萬(wan) 五千裏長征。這是人類曆史上無與(yu) 倫(lun) 比的壯舉(ju) ,凝結成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成為(wei) 中國人民堅定無畏的精神象征,成為(wei) 中華民族在奮進的道路上不斷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
為(wei) 隆重紀念這一曆史性的時刻,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中國國家博物館、bv伟德官网登录、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hui) 共同主辦“紀念紅軍(jun) 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美術作品創作展”,組織全國七大美術院校和部隊組成12個(ge) 創作團隊,曆時一年,創作出12幅3米乘8米的宏幅巨製,於(yu) 2016年10月22日“紅軍(jun) 三大主力會(hui) 師”紀念日在國家博物館南1、南4廳向公眾(zhong) 展出。
此次大規模的主題性美術創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重要講話精神,繁榮和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催生主旋律美術精品創作的一項重要舉(ju) 措。組織者精心策劃,周密安排,特邀軍(jun) 史專(zhuan) 家和美術專(zhuan) 家反複論證,選取紅軍(jun) 長征中最經典的12個(ge) 曆史節點,“十送紅軍(jun) 、血戰湘江、遵義(yi) 曙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婁山關(guan) 大捷、彝海結盟、飛渡瀘定橋、翻越雪山、草地鐵流、智奪臘子口、直羅鎮大捷、大會(hui) 師”作為(wei) 表現主題,串綴出長征的大致脈絡,以油畫和中國畫的形式再現那段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
展覽將展至11月10日。
《婁山關(guan) 大捷》創作談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創作組 鄭藝 宋克
婁山關(guan) 戰役的勝利譜寫(xie) 了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1935年2月25日淩晨,紅三軍(jun) 團在軍(jun) 團長彭德懷的率領下,采取正麵攻擊和兩(liang) 翼包圍的迂回戰術,再度向婁山關(guan) 挺進。紅一、三軍(jun) 團與(yu) 敵軍(jun) 為(wei) 爭(zheng) 奪關(guan) 口展開激戰,敵人倉(cang) 皇應戰,憑險據守,紅軍(jun) 向黑神廟猛烈攻擊,並在點燈山急調部隊從(cong) 東(dong) 側(ce) 迂回,殲滅敵軍(jun) 4個(ge) 團。隨後又乘勝追擊,擊敗敵軍(jun) 2個(ge) 師。婁山關(guan) 戰役殲滅黔軍(jun) 600餘(yu) 人,紅軍(jun) 傷(shang) 亡100餘(yu) 人,取得了紅軍(jun) 長征以來的首次大捷。
毛澤東(dong) 同誌在婁山關(guan) 戰役勝利之後,譜寫(xie) 出了紅軍(jun) 長征中最為(wei) 悲壯的著名詩詞《憶秦娥·婁山關(guan)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guan) 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cong) 頭越。從(cong) 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在油畫《婁山關(guan) 大捷》創作初期,我們(men) 赴貴州遵義(yi) 地區的婁山關(guan) 戰役遺址進行了現場采風寫(xie) 生活動,並從(cong) 婁山關(guan) 戰役紀念館搜集了大量的相關(guan) 曆史資料。經過對這段曆史的研究以及對這一題材相關(guan) 作品的分析,我們(men) 選擇不同於(yu) 以往曆史畫的新視角,表現激戰後的平靜與(yu) 靜穆。《婁山關(guan) 大捷》的創作構思是以毛主席詩詞《憶秦娥·婁山關(guan) 》中的“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詩意為(wei) 基調,我們(men) 回避了以往戰爭(zheng) 題材曆史畫中表現激戰或歡慶勝利的場麵,力求選擇新的視角,並真實反映婁山關(guan) 戰役的慘烈和悲壯。畫麵描繪了戰役結束後,毛澤東(dong) 、彭德懷、楊尚昆三位紅軍(jun) 領袖騎馬站在逆光的山頂凝視著蒼山,戰士們(men) 正在救助傷(shang) 員和清理戰場,隊伍在低沉的喇叭聲中緩緩前進的悲壯場景。在靜穆中表現了西風烈,長空雁叫、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的意境和雄關(guan) 漫道真如鐵的感慨,如海的蒼山和如血的殘陽構成畫麵的主旋律。作品“以史為(wei) 骨,以詩為(wei) 魂”,把紅軍(jun) 戰士英勇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彰顯出來。特別是毛主席、 彭德懷、楊尚昆三位指揮官登高遠眺、心潮澎湃,入目而來的是山連山、嶺連嶺,山巒起伏宛如海波,它預示著革命征程的遙遠和道路的艱難曲折,那炙熱的夕陽沉落在群山之間,映照著宛如殷紅鮮血的天空。它也暗示出今後的艱難歲月仍須浴血奮戰和奪取中國革命偉(wei) 大勝利的決(jue) 心。
我們(men) 在創作過程中采用暖紅色調的表現手法,力求通過詩意的情感表達,賦予畫麵更深遠的曆史意義(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