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銘記曆史,弘揚長征精神;不忘初心,走好新長征路。

80年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曆時兩(liang) 年,戰勝重重艱難險阻,最終在西北地區勝利會(hui) 師,完成舉(ju) 世聞名的二萬(wan) 五千裏長征。這是人類曆史上無與(yu) 倫(lun) 比的壯舉(ju) ,凝結成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成為(wei) 中國人民堅定無畏的精神象征,成為(wei) 中華民族在奮進的道路上不斷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

為(wei) 隆重紀念這一曆史性的時刻,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中國國家博物館、bv伟德官网登录、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hui) 共同主辦“紀念紅軍(jun) 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美術作品創作展”,組織全國七大美術院校和部隊組成12個(ge) 創作團隊,曆時一年,創作出123米乘8米的宏幅巨製,於(yu) 20161022日“紅軍(jun) 三大主力會(hui) 師”紀念日在國家博物館南1、南4廳向公眾(zhong) 展出。

此次大規模的主題性美術創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重要講話精神,繁榮和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催生主旋律美術精品創作的一項重要舉(ju) 措。組織者精心策劃,周密安排,特邀軍(jun) 史專(zhuan) 家和美術專(zhuan) 家反複論證,選取紅軍(jun) 長征中最經典的12個(ge) 曆史節點,“十送紅軍(jun) 、血戰湘江、遵義(yi) 曙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婁山關(guan) 大捷、彝海結盟、飛渡瀘定橋、翻越雪山、草地鐵流、智奪臘子口、直羅鎮大捷、大會(hui) 師”作為(wei) 表現主題,串綴出長征的大致脈絡,以油畫和中國畫的形式再現那段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

展覽將展至1110日。



專題作品

專題相關資訊

專題總覽 > 專題資訊 >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

《十送紅軍》創作談

曆史畫創作也要有新意

──《十送紅軍(jun) 》創作談

中國美術學院創作組  吳憲生

接到《十送紅軍(jun) 》的創作任務時,已是五月下旬,要在四個(ge) 月內(nei) 完成高3米寬8米這樣大幅、且人物眾(zhong) 多的創作,任務重、難度大。剛開始時我也有些猶豫,因為(wei) 時間太緊迫了,而且當時是杭州的炎炎夏日,經過再三斟酌,我還是接受了任務,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ge) 挑戰。

《十送紅軍(jun) 》是紀念紅軍(jun) 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係列曆史畫創作中的第一幅,取材於(yu) 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在國民黨(dang) 軍(jun) 隊的重重包圍之中,從(cong) 中央蘇區突圍尋找新的出路的偉(wei) 大壯舉(ju) 。紅軍(jun) 在江西的於(yu) 都縣於(yu) 都河上架設浮橋,八萬(wan) 多中央紅軍(jun) 乘夜色渡過於(yu) 都河,自此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兩(liang) 萬(wan) 五千裏長征。

既然是曆史畫創作,必須尊重曆史事實,還原真實的曆史。雖然以前對長征也有所了解,但僅(jin) 僅(jin) 是作為(wei) 一個(ge) 曆史事件來看待,沒有很深入地了解其產(chan) 生的曆史根源,要畫好曆史畫,必須深入地了解。因此在動手畫之前,我先翻閱了大量的曆史資料,了解了長征產(chan) 生的曆史背景。長征是因為(wei) 當時的中央“左傾(qing) ”路線的錯誤,導致了中央蘇區根據地的丟(diu) 失,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guan) 頭,迫不得已做出的重大戰略轉移,是關(guan) 係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生死存亡的重大舉(ju) 措。這種沉重的曆史背景,便為(wei) 這張畫奠定了一個(ge) 基調──凝重而又有些悲切,沉著而又有些匆忙的氣氛。要畫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紅軍(jun) 戰士和中央蘇區人民群眾(zhong) 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氣質和必勝的信念。

因為(wei) 曆史畫有特定的時空限製,在構圖時我設定了一個(ge) 於(yu) 都城外於(yu) 都河邊蘇區人民送別紅軍(jun) 的場麵。但如果僅(jin) 僅(jin) 是個(ge) 場麵,又顯得有些平而散,於(yu) 是我又安排了這樣一些軍(jun) 民互動的情節: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拉著紅軍(jun) 指揮員的手,送自己的小兒(er) 子參加紅軍(jun) ;女遊擊隊長在安慰不能隨軍(jun) 長征的重傷(shang) 員;紅軍(jun) 女戰士與(yu) 自己的兄弟告別;老大爺握著老戰士的手,說:“你們(men) 一定要打回來!”;兒(er) 童提著燈籠給親(qin) 人照亮;小姑娘端上一碗碗熱茶……窮人的軍(jun) 隊為(wei) 窮人打仗,人民與(yu) 子弟兵魚水情深,紅軍(jun) 開始長征時,蘇區的老百姓踴躍報名參加紅軍(jun) ,參加擔架隊、運輸隊,為(wei) 紅軍(jun) 抬傷(shang) 員、運物資、送彈藥。畫麵利用各種人物的動勢、表情,力求營造出一種軍(jun) 民依依惜別的氣氛。

在構圖處理上,我采取了動靜結合的辦法,即前麵的一組抬木箱、推小車的人物動作幅度較大,動感較強;後麵老太太與(yu) 紅軍(jun) 首長的一組相對動態較為(wei) 靜止;再後麵大隊的行軍(jun) 隊伍將這一動一靜聯係起來,構成一個(ge) 整體(ti) ,形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氣氛,但畢竟是軍(jun) 隊過河,要有一個(ge) 整體(ti) 的趨勢,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是向著過河的方向,同時不時有人回頭照應,統一中又有變化。另外,因為(wei) 運動的方向一致,動態處理很容易單調重複,於(yu) 是我在動態處理上頗費了一些腦筋,有扛、有抬、有推、有挑;有大步跨的、有拄著木棍走的、有扶著傷(shang) 員的、有舉(ju) 著火把給大家照路的,總之,盡量力求在統一中有變化。在環境和背景的處理上,我選擇了在江西蘇區常見的一顆大樟樹,樹的左邊是於(yu) 都城,右邊是於(yu) 都河,河對岸是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是紅軍(jun) 長征即將翻越的千山萬(wan) 水。對紅軍(jun) 指戰員們(men) 來說,要放棄這片用生命與(yu) 鮮血開創出來的蘇維埃根據地,是令人痛心的。他們(men) 對腳下的這片土地寄托著無限的希望,與(yu) 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紅軍(jun) 一離開,蘇區的老百姓便要遭殃,紅軍(jun) 指戰員們(men) 都懷著深深的憂慮,雖然雙腳已離開了蘇區,但是時時牽掛著蘇區的老百姓,千言萬(wan) 語道不盡離別情,唱一首《十送紅軍(jun) 》為(wei) 親(qin) 人們(men) 送行:“問一聲親(qin) 人,紅軍(jun) 啊,幾時(裏格)人馬,(介支個(ge) )再回山……”

構圖確定下來之後,便是放大稿。因為(wei) 時間緊,我的小稿畫的比較倉(cang) 促,隻是勾了個(ge) 大概的人物動態。於(yu) 是我采用了打格子放大的老辦法,先將小稿中的人物動態放大到宣紙上,再在宣紙上直接畫素描精稿,因為(wei) 宣紙上改動很麻煩,所以我精稿畫得比較細致,前後用了近一個(ge) 月的時間。

大場麵的曆史畫因為(wei) 人物眾(zhong) 多,很容易陷入造型雷同化,為(wei) 了避免這一通病,我在形象的搜集上頗下了一番功夫,全畫清晰可見的人物形象有五十餘(yu) 人,我力求每一個(ge) 人都有真實的原型,在形象刻畫時,力求賦予每個(ge) 形象應有的人物性格。遺憾的是,因為(wei) 時間太緊迫,不能再深入到當地去搜集形象,否則,形象的表現可能更豐(feng) 富一些,更有地域特色一些。

最後畫正稿便牽涉到技法表現的問題,以往以中國畫畫曆史畫,要麽(me) 工筆重彩、要麽(me) 水墨寫(xie) 意,但我覺得這兩(liang) 種方法用來表現這個(ge) 題材都不十分恰當。近年來我一直在嚐試意筆重彩的表現方法,我覺得《十送紅軍(jun) 》也可以用這個(ge) 方法,因此我做了《十送紅軍(jun) 》色彩小稿,色墨並用,以色彩表現為(wei) 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吸收了西畫的表現方法,同時用中國畫的線條表現去加強,塊麵塑造加線條勾勒,以形象塑造為(wei) 主旨。此外,因為(wei) 中國畫本身的顏色有限,適應不了色彩塑造的需要,所以我又加入丙烯、水彩顏色,什麽(me) 出效果就用什麽(me) 。

用中國畫來表現革命曆史題材,麵臨(lin) 著許多具體(ti) 的問題。例如大場麵中的人物組合、造型、形象的深入刻畫、服裝道具的表現、氣氛的渲染等等,傳(chuan) 統人物畫技法中可借鑒的東(dong) 西不多,根據題材表現的需要,必須大膽地去其他畫種中去借鑒、去創新。藝術表現要講藝術形式,但在曆史畫創作中,形式的取舍,要以內(nei) 容表現的需要來選擇。傳(chuan) 統人物畫以水墨、線條為(wei) 主要的表現形式,在人物的造型、性格的刻畫,以及其他客觀物象的表達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客觀表現又是革命曆史題材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人物、道具、環境的真實再現,必須要依賴與(yu) 之相適應的表現形式,如果我們(men) 死抱著傳(chuan) 統人物畫的筆墨形式不放,甚至以筆墨的形式來左右內(nei) 容,其作為(wei) 曆史畫的表現性自然大打折扣。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現代中國畫的創作領域在不斷拓寬,新的題材、新的內(nei) 容,需要創造出新的表現技法、新的筆墨形式,中國繪畫發展之路才會(hui) 越來越寬廣。長期以來,我們(men) 研究中國畫,多強調它的寫(xie) 意性特征,而對其寫(xie) 實的特性重視不夠,中國畫究竟能不能寫(xie) 實,怎樣去寫(xie) 實,是不是一寫(xie) 實就非工筆或製作不可,寫(xie) 意與(yu) 寫(xie) 實可不可以結合在一起來表現,這些都是中國人物畫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碰到的問題,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隻有依賴大量的創作實踐,不斷積累經驗,找到突破的途徑。

四個(ge) 多月的精力,全撲在《十送紅軍(jun) 》的創作上,身心耗費,個(ge) 中辛苦,自不待言,然有苦也有樂(le) ,我很享受創作的過程,自己真心想做的事,累一點也是開心的。紅軍(jun) 兩(liang) 萬(wan) 五千裏長征,開創了人類軍(jun) 事史上的奇跡。八十年過去了,紅軍(jun) 長征的精神一直在不同時期鼓舞激勵著中國人,為(wei) 了真誠的信仰,為(wei) 了崇高的事業(ye) ,不懼怕任何挫折險阻,吃得下任何艱難困苦,不惜流血犧牲,百折不回,前赴後繼,向著既定的偉(wei) 大的目標奮進!有這樣的精神,還有什麽(me) 幹不成的事業(ye) !八十年來,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已站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國人民,正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wei) 人類做貢獻,繼續發揚光大著紅軍(jun) 長征的精神,向著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邁開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