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新聞

協會新聞

書寫文化自信的理論篇章——“全國美術論壇·廣州”綜述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5/3/8 14:54:30

DSC08528(2).JPG

開幕式現場
2025年3月1日至3月2日,由bv伟德官网登录、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bv伟德官网登录美術理論委員會、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廣東美術館承辦,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協辦的“全國美術論壇·廣州”在廣東美術館(白鵝潭館區)舉辦。
DSC08710(1).JPG
論壇啟幕
在3月1日論壇開幕式上,伟德线上平台主席範迪安,伟德线上平台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屈健,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崔朝陽,伟德线上平台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一級巡視員朱虹子,廣東省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垂林,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李勁堃,廣東省文聯原主席許欽鬆,伟德线上平台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廣州美院黨委書記林藍為論壇啟幕;屈健、王垂林先後致辭。範迪安向廣東頒發論壇銘牌。伟德线上平台副主席、江蘇省美協副主席、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陸慶龍等領導和嘉賓出席開幕式,論壇開幕式由林藍主持。3月2日晚,朱虹子為論壇作總結。
DSC08679(2).JPG
伟德线上平台主席範迪安向廣東省美協副主席、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頒發論壇銘牌
DSC08615(2).JPG
伟德线上平台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屈健致辭
屈健在開幕式上致辭指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點,中國美術正麵臨著文明形態演進與民族文化複興的雙重契機。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在全球化與在地性、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市場邏輯與審美價值的多重張力下迎來了諸多機遇,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就此,他提出三點希望:
一是堅持正確導向,推進學術創新。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堅持“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為我們的文藝事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們要深刻領會其中的精神實質,樹立正確的理論觀念,堅持美術理論評論正確的政治方向、文化立場和學術站位。在新時代,我們要體現中國美術理論新的自覺和追求,努力成為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這就要求我們以豐厚的學養、深邃的眼光,把握時代脈搏,洞察藝術發展趨勢。積極引領文藝創作和文化建設,挖掘美術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為社會傳遞正能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滋養。繪就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自強的精神底色,為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提供價值引導、文化凝聚和精神推動。
二是緊貼創作實踐,提升創作引導。當前,美術創作成果豐碩,新的創作方式、新的藝術語言不斷湧現。這些都需要美術理論評論及時跟進研究,展開深入闡述,提出新知新見。這些年來,美術家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以敏銳的藝術視角捕捉時代的變化,反映時代新貌,探索藝術語言,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美術形態,為美術理論評論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和豐富的素材。這也需要美術理論評論加以總結闡釋,在推動創作實踐更深入探索創造創新的同時,進一步豐富理論的思想內涵和價值作用。以引導美術家們把握時代脈搏,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滿足人民需求的優秀作品。
三是擴大交流互鑒,不斷增強話語權。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美術作為一種跨界的藝術語言,在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術理論家、評論家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國內外交流渠道和網絡平台,積極參與線上線下的學術交流活動,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拓寬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理論體係。積極參與國際美術學術討論,提出中國觀點,發出中國聲音,聚焦提升中國美術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讓中國美術在世界美術舞台上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DSC08571(2).JPG
廣東省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垂林致辭
王垂林在致辭中表示,廣東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也是近現代美術變革的先鋒地。從嶺南畫派“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筆墨革命,到當代美術家推動傳統與科技的創新融合,廣東美術始終堅持守正創新、勇立時代潮頭,既傳承著嶺南文脈的獨特氣質,又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拓展新境界。希望廣東美術界以全國美術論壇為契機,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國和廣東美術創作實踐的新現象和理論研究的新課題,多出新成果、展現新作為,為推進嶺南美術事業蓬勃發展、打造與廣東“經濟大省挑大梁”相適配的文藝新優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DSC08518(2).JPG
伟德线上平台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廣州美院黨委書記林藍主持開幕式
出席活動的還有部分省、市美協代表魏東、丁設等,部分美術院校、畫院、藝術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廣東省文藝界代表,本屆全國美術論壇征稿評選入選作者等。論壇會期兩天,分為“新時代美術話語體係建構”“‘全國美展’與新時代中國美術”“‘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十周年專題研討”“廣東美術專題研討”四大板塊,分別由丁寧、鄭工、蔣文博、李若晴主持。尚輝、黃宗賢、焦興濤、田忠利、於洋、盛葳、楊大偉、段運冬、陳青青、高澤、張曉淩、徐紅梅、邵亦楊、張楠木、薛良、張鵬、李夏、梁江、羅一平、王犇、楊小彥、蔡濤、劉豔卿、吳雪杉、彭飛等眾多國內知名美術理論家、評論家,以及部分優秀論文作者圍繞論壇主題開展研討、交流研究成果、暢談感想收獲。1日晚,舉辦圓桌會議,邀請美術核心期刊主編與入選作者開展交流。
微信圖片_20250308141159.jpg
伟德线上平台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一級巡視員朱虹子作總結
朱虹子在作論壇總結時表示,本屆論壇是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十周年之際,在美術界成功舉辦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的背景下召開的一次美術理論界的盛會。論壇聚焦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十年來,中國美術在創作、展覽、理論研究和傳播變革各領域的發展成果,圍繞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的組織管理、創作推動、展陳創新、學術梳理展開深入探討,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工作導向和學術研究導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努力以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就構建中國美術的理論學術體係、批評傳播話語體係、新中國美術的人民形象、民族精神、時代特征;就美術在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上的文化作為;就廣東美術的發展以及數字化時代的挑戰和應對等議題,提出了很多新鮮而深刻的觀點。大家也就全國美展在創作上呈現的新情況、新麵貌,以及辦展模式和機製上的改革,給予了學術關照和發展建議。本屆論壇對加強美術理論評論學術建設,引領美術創作方向,催生藝術精品,加強自媒體時代的藝術傳播,提升全民審美素養,具有積極的引領意義。
“全國美術論壇·廣州”是繼“全國美術高峰論壇·成都”之後又一次中國美術理論評論界的盛事,更名後的“全國美術論壇”,承載著更大的使命與責任。它旨在進一步構建完善中國美術話語體係,充分發揮美術理論、評論在引領創作方向、催生藝術精品、提升全民審美素養、塑造時代風尚中的重要作用。
ab0cddf9b5573058c022e8e3d33508e4.JPG
合影

新時代美術話語體係建構

IMG_9106.JPG
主持人丁寧及專家學者尚輝、黃宗賢發言
“新時代美術話語體係建構”版塊由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丁寧主持。中國美術理論話語體係建設是中國美術理論界至關重要的課題,為中國美術事業發展起著領航與瞭望的作用,本屆論壇上,理論專家立足文化自信自強,多角度研討進一步加快構建新時代美術話語體係。
伟德线上平台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以《新時代美術批評的話語維度》為題,梳理新時代美術批評的四個維度,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美術繁榮發展的基本價值觀和判斷標準:一、“承傳與創造”。這是新時代中國美術對藝術發展持有的一種基本價值態度,強調了中國當代美術對中外美術傳承的延續性。二、“現實主義與多元表現”。以此作為藝術與現實關係的話語判斷,強調現實主義創造方法和多元表現形態的辯證統一。新時代美術在藝術主客觀關係上,認為藝術是社會生活,尤其是人民生活的反映。但在藝術表現形態上不局限於寫實再現,而是有意借鑒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抽象主義、表現主義、象征主義乃至後現代主義現成品裝置和觀念藝術等多元表現形態,形成了中國式現代美術創作觀的價值判斷話語。三、“全球化與在地性”。要在“全球化與在地性”的辯證關係中持守“為我所用”的主體話語判斷。四、“大眾化與人民性”。大眾化與人民性作為中國式現代美術最具普遍意義的接受美學話語判斷,大眾化美術讓人民獲得平等的審美權益。
伟德线上平台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黃宗賢以《繼承中創新中國當代美術的話語體係》為題,從“實踐之維:學術與話語建築的時代呼喚”“創新之維:麵向新時代的理論話語建構”“理論之維:中國當代美術的學術聚焦點”三個維度,探討中國美術界如何回應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係”的要求,他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三個麵向”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三個屬性,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觀內涵與屬性的具體闡釋,也必然是美術評論話語建構的基石與路標。要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探索“加強中國傳統美術理論資源的當代轉換與闡釋”“提升美術評論話語回應時代的能力”“在文明互鑒中強化理論話語的本土特性”“力求當代美術評論話語的範式創新”,在賡續文脈的前提下,立足中國實踐,凝聚中國經驗,麵對中國現實,麵向世界與未來,創構自主的中國當代美術的理論與話語體係。

“全國美展”與新時代中國美術

IMG_9088.JPG
主持人鄭工與專家學者焦興濤、田忠利、於洋、盛葳、楊大偉、段運冬、陳青青、高澤發言
該板塊由伟德线上平台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工主持。專家學者聚焦“全國美展”,或從主題內涵、圖像敘事、表現力等方麵,或從體裁、類型等方麵入手進行交流研討,展現了美術理論評論家對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所取得新成就的深入思考和理論跟進,從多元視角展示主題性美術理論研究的創新成果和時代價值,進一步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美術的理論自覺、文化自信。
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焦興濤的發言《動態的傳統——國家美展與雕塑民族化的觀念變遷與路徑選擇》,著眼於雕塑民族化,將曆屆全國美展獲獎雕塑作品與中國傳統雕塑進行對比,梳理了一百年來,中國現代雕塑的發展的曆程和雕塑民族化的路徑選擇,並概括為“事物”“刻”“寫”“構”“色彩”五個關鍵詞,進而提出中國現代雕塑的民族化過程就是針對不同時代的不同目標,進而選擇和學習的過程,是針對不同文化曆史語境不斷再命名的過程。
伟德线上平台插圖裝幀藝委會主任、北京印刷學院院長田忠利在《為人民放歌,替時代立傳》的發言中強調藝術為人民的創作導向。他梳理這一理念在不同曆史階段和文化背景下的多樣化實踐形態,提出真正的“人民性”不在於題材選擇或形式通俗,而在於藝術是否真正成為藝術家反映現實生活、人文曆史及個人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具體包括:一、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二、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三、把握好藝術的時代性、民族性、文化性和審美性。
伟德线上平台理事、中央美院科研處處長於洋的發言《全國美展語境下美術創作的畫意建構與圖像突圍》,以“畫意”和“圖像”為關鍵詞,從造型的角度對曆屆全國美展進行視覺觀察。提出在作者“誠意”和作品“畫意”之間探尋時代“新意”,是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現出的共同特質,也使新時代美術創作更加堅定了未來發展路向。應在藝術家主體精神的“誠意”、藝術作品的“畫意”與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的“新意”之間,達成一種全息性的共生與平衡,從而實現以美術作品銘載時代,攝取與升華時代精神的重要價值。
《美術》雜誌社副主編盛葳的發言《中國現代木刻的民族化——以水印木刻和全國美展為中心》,以“民族”為核心概念,以具有濃鬱東方特有的水印木刻為案例,結合曆屆全國美展回顧現代水印木刻的發展曆程和關鍵節點,將水印木刻這種中國傳統版畫類型的傳承與創新加以概括,通過民族性與時代性的關係,探索新時代藝術民族化之路。
伟德线上平台理論委員會委員、浙江傳媒學院教授楊大偉在《談談綜合材料繪畫——從十四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說起》中提出,從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中可以看到,材料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作品內容,而是轉化為社會文化及個人經驗的隱喻,使材料超越物質的現實價值,具有超物質化的精神意義。他認為,綜合材料繪畫理論體係的構建需要廓清綜合材料繪畫的概念及其包容性的準確性;厘清並借鑒已有的各種藝術理論體係、基本知識及其藝術史上的承繼關係;遵循內外視域融合的研究路線;尋求研究路徑與闡釋方法的突破。
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西南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段運冬的發言《新時代中國美術表現力的拓展與創新——以全國美展為例》,提出美術表現力是新時代中國美術的核心話題,新時代美術表現力的拓展決定著這個時代美術的質感和高度,決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化的高度,以及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強度。他認為,新時代中國美術的表現力的模式突破表現在人物主體表達的複數化、媒介屬性表達的擴散化、紀念碑性發生轉換、美學趣味的淡雅化。提出從人民性、文化主體性、中國式現代化等角度拓展表現力,並強調知覺重建的重要性。
入選作者陳青青的發言《綜合材料繪畫在主題性美術敘事中的現代意義——以全國美展為視域》圍繞圖像與媒材的關係展開,提出在綜合材料繪畫創作中,現代藝術的觀念革命是主題性美術的多元表達與當代拓展;問題、資源與多樣性是作為主題進行創作方法論的更新與拓展;繪畫回歸“在場”突顯了材料物質屬性,連通了觀者與作品。並建議將材料恰當地融於畫麵中,完成繪畫、材料、裝置、觀念、思想等之間的嫁接和自由轉換,從而達到材料性、繪畫性與精神性的統一。
入選作者高澤的發言《繪時代,寫農民:新時代農民題材中國畫的建構——從第十三、十四屆全國美展談起》討論了新時代農民題材中國畫的現狀與特征、問題與轉向,並思考該題材對中國畫的當代性建構的作用。她認為,應把握人民性和時代性。既要紮根群眾,把握為人民塑像的雙重維度。又要聚焦變化,展現為時代塑像的社會擔當。

“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十周年專題研討

IMG_9097.JPG
主持人蔣文博與專家學者張曉淩、徐紅梅、邵亦楊、張楠木、薛良、張鵬、李夏發言
這一板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閱讀與繼續教育事業部主任蔣文博主持。專家學者從美術創作、美術研究、教育傳承和國際傳播等方麵係統觀察、梳理,總結十年來,全國美術界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在不同方麵取得的成績、做出的貢獻,以及經驗和建議。以期進一步深化理論研究,為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貢獻力量。
伟德线上平台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淩以《從螻蟻到英雄——中國近現代美術中的人民形象建構》為題,解析人民性概念,梳理近現代美術中的人民形象建構,根據不同曆史時期人民形象的塑造,將百餘年中國美術所塑造的人民形象分為螻蟻人、現代人、革命人、建設人、大寫人、沉默人六個類型。他認為中國美術現代性探索,就是以表現人民形象為特點的語言美學建構,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人民形象的建構史。
《人民日報》社文藝部部務委員、美術編輯室主任徐紅梅在題為《重拾美術在當代社會的創新使命》的發言中談到重溫《講話》對於美術社會功能發揮的意義:深刻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的文化使命。要以重溫講話為契機,重新出發,聚焦新現象新趨勢,研究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提高精品意識,加強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美術的先鋒性,挖掘美的時代價值。同時,探討了全媒體時代對美術的影響,提出應要注重全媒體傳播作用,從美術創作和傳播層麵,共同探索更好地發揮美術在當代社會的創新使命。
中央美院人文學院副院長邵亦楊的發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當代藝術》為題,從阿甘本的觀點切入,分析了西方哲學視域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及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過程。其中聯係福柯的微觀權利討論,和阿甘本對於福柯微觀權力學說的超越性回歸。她認為,全球化能夠促進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打破東方和西方、傳統和古代之間的界限。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楠木在發言《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藝術觀》中,從時代語境、理論來源、構成維度、實踐路徑四個方麵進行理解,總結藝術人民觀、藝術時代觀、藝術民族觀、藝術生態觀、藝術共融觀五個構成維度,並提出“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統領”“服務國家文化戰略”“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學‘三大體係’”“推動藝術事業與藝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營造健康藝術生態環境”“以藝術推動文明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
北京畫院美術館負責人薛良的發言《新時代美術展覽中“傳統”的激活》從實踐出發,認為美術展覽已成為連接藝術、公眾、時代精神的複雜場域,提出了以“技術為骨、內容為魂”的藝術新質生產力,策展應從藝術本體和展覽內容出發,通過營造展覽氛圍、運用數字科技、創新展覽設計、打造互動體驗、運用現代傳播,打造藝術品與觀看者相互鏈接的情感場域,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同時也要警惕形式大於內容的誤區。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鵬以《新時代中國美術“人民”本位的現實觀察與塑造規律探討》為題,通過對新時代“人民”本位的現實觀察,提出美術家要做人民的“發聲者”與“執筆者”,作品要讓人民群眾看得懂。“人民”本位的塑造,既要真切可感地深入生活,又要植根中華文脈,與中華文化主體性相結合。他強調堅守人民主體、深入社會生活、植根文化根脈、書寫時代新義,是新時代中國美術創作的重要規律和內在邏輯。
入選作者李夏的發言《黃河建設主題美術中的人民形象建構》,從建設人物和民族精神兩方麵進行闡釋。她認為,建設工人形象既是藝術家再現性地敘述事件,鎖定情節的線索,又形成曆史的在場感,其影射使圖像增添曆史化風格,觀者可通過人物的文化規約性意義去感知特定年代的社會現實。黃河建設主題美術深挖人物的精神風貌,展示積極向上和昂揚奮進的藝術表達,為時代中的平民英雄樹立豐碑,再現民族的抗爭曆程與印記,通過作品喚醒時代的精神情懷與意識形態,並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廣東美術專題研討

IMG_9105.JPG
主持人李若晴與專家學者梁江、羅一平、楊小彥、蔡濤、吳雪杉、彭飛發言
在“廣東美術專題研討”中,6名學者立足廣州本土,結合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對嶺南文化的曆史脈絡、精神譜係、創作者個體進行交流研討,從不同角度展現廣東美術在中國美術版圖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該板塊由伟德线上平台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李若晴主持。
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梁江的發言《大時代潮頭上的廣東美術——美術史資源考察及幾點思考》,結合美術史資源,回顧了嶺南文化的起源和廣東近現代美術的變革實踐。他認為,把廣東作為地域或區域案例看待是一個誤區,應具有主角意識,以思想上的新突破、新闡釋來賦予新價值。
廣東美術館原館長羅一平的發言《語言學視野下廣東美術》,從維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論入手,分析該理論視閾下的嶺南畫派精神傳承和數字時代廣東美術的精神基因重組,並從“語言遊戲”“意義即使用”“生活形式”等理論出發,結合對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廣東省獲獎作品和部分入選作品的分析,探討廣東美術創作的哲學內涵與實踐價值。
中山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楊小彥的發言《藝術如何切入社會的肌膚之中》,以三位藝術家為例,從社會學視角出發,解析蘊藏於藝術家創作實踐中的個體方法論。他用“此在”“懸置”“本體”分別概括三位藝術家的精神內核,他認為,“此在”“懸置”“本體”恰好構成了一種思維的內在邏輯框架,從而讓海德格爾所預言的世界圖解化。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教授蔡濤圍繞《任真漢的〈創建圖〉與〈黎明頌〉——1937年“第二次全國美展”的跨媒介出品》展開論述,他認為,獨特的成長經曆和藝術背景,使任真漢跨越中西界限,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視野。並提出“變形”與超現實主義對藝術家創作《創建圖》與《黎明頌》可能存在的影響。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吳雪杉的題目是《教授生涯:1940年代廣東畫家眼中的知識分子》,將“夜間的創作”作為切入點,對不同藝術家筆下正在“熬夜”的知識分子的困苦形象進行分析。他認為,民國時期一大批關注和社會現實的國統區藝術家,以圖像的方式描繪教授這一群體所代表的普通人的生活狀況,這些作品都帶有一定的批判性。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教授彭飛的發言《林風眠與20世紀中國美術》,回顧了林風眠的生平,以及他的繪畫創作和藝術理論,及其對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貢獻。他認為,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鮮有畫家能像林風眠那樣,用作品展示一個如此豐富、完整、漫長且扣著現代曆史步伐的個性精神世界。
本屆“全國美術論壇·廣州”既是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行動,更是以學術共同體之力構建中國美術現代性話語體係的重要舉措。全國美術理論評論家齊聚廣州,觀察創作新趨勢、分析行業新現象,在實踐中拓展美術理論研究的深度、廣度,持續推進中國美術理論話語體係建構,促進美術創作從高原邁向高峰。
撰稿|趙天寧
攝影|趙天寧
部分圖片由廣東省美協提供
初審|楊萍
複審|王平
終審|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