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評論

展覽評論

趙龍|謳歌時代——“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水彩、粉畫作品展”評析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5/2/7 15:16:03

當 代 美 術

Contemporary Art

謳歌時代

——“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水彩、粉畫作品展”評析


中國美水彩畫藝術會(hui) 副秘書(shu) 長,哈爾濱師範大學美學院副院趙龍








摘  要:“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水彩、粉畫作品展”的代表性作品不論是在曆史主題、時代關(guan) 注,還是平民視角、現實介入,抑或形式語言、創作理念等方麵,都體(ti) 現出5年來中國水彩、粉畫創作所能達到的新水平、新境界。這既得益於(yu) 時代發展營造的創作環境,又來源於(yu) 藝術家對時代精神的關(guan) 注、領悟與(yu) 表述。


關(guan) 鍵詞: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水彩、粉畫;新時代








藝術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是藝術史演變中的永恒問題:藝術反映時代,同時又受到時代的影響。藝術家通過表現時代的部分或整體特征,以實現對藝術本身、現實世界、民族曆史、時代精神的認識和把握。而藝術創作的過程則必須通過自覺的審美感知,從個體的社會生活中獲取素材、構思、靈感,才有可能創作出真實感人的形象。藝術不是圖解概念,展現時代之美是藝術介入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觀察一個時期藝術創作的重要麵向。從這個意義出發,去審視創作、籌備跨度長達5年的“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水彩、粉畫作品展”,不失為一次細觀近5年水彩藝術發展狀態的難得機會。2024年7月11日,“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水彩、粉畫作品展”在安徽省美術館啟幕。本次展覽收到來自全國各地5265幅投稿作品,經初評、複評遴選,最終產生了399件入選作品,並精選其中的45件參加進京作品展。總體而言,這些作品展現出濃鬱的時代風貌,這種“時代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現實回應與曆史關懷

藝術總是與現實和曆史相聯係。因為任何一個藝術家都是在現實境遇、地域環境、民族傳統、曆史氛圍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因此,藝術作為人們認識和把握世界的一種實踐方式,總是試圖去表現與這些生活內容、風俗民情、文化傳統、曆史記憶有關的形式、題材與主題。此次展覽上就不乏這種作品,它們有的是對老師創作間隙的抓拍,如趙洋的《師傅》,有的表達了對城市慢節奏生活的熱衷與融入,如周濤的《漫咖時光》,有的是對夢想的堅持與付出,如周林的《夢之所向之二》,有的是對青春的讚頌與期盼,如安炤宇的《青春之力——未來看“未來”》,有的致敬了向往的生活狀態,如王偉的《歲月靜好》,有的是對過往曆史的緬懷,如胡寶鑫的《烏斯渾河岸》,有的傳達了軍旅生活向上的激情,如王贇的《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有的追憶了曆史進程中普通而又偉大的時刻,如錢兆峰《盎特萊蓬號·1920》。 在這些作品中,藝術家通過水彩、粉畫等物質材料,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感受力,表現了他們察覺到的現實生活的細節和洞悉到的曆史深處的動人時刻。

趙洋的《師傅》再現了一位在創作間隙尋求靈感的藝術家形象。這應該是發生在作者現實生活中的一幕,聚光燈照亮了翻著畫冊的老師,他眉頭緊鎖,一臉嚴肅地看向觀者,似乎在構思旁邊畫架上未完成的作品。王偉的《歲月靜好》描繪了一處作者自己日常生活地區的中國傳統私家園林——蘇州園林:房間內擺設著古舊的桌椅、條案,帶有明顯年代感的門窗顯得古樸而典雅。穿過門窗,射進屋內的陽光照亮了牆壁、桌椅和牆壁上的掛軸花鳥畫。作者設置了一個自然且隨意的構圖,使得畫麵空間既不太滿也不至於顯得空曠。相對於這種平靜的生活,王贇的《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則是對激揚的軍旅生涯的象征性刻畫。4名青年軍號手沉浸在樂曲的演奏中,隻見他們閉著雙眼,鼓動著兩腮,畫麵背景沒有過多修飾,僅僅是從右下角淺淡的黃綠色向左前方的高亮度的晴空過渡。晴空前麵的號聲似乎要漫溢出畫麵,“走向複興走向輝煌”的旋律從金光閃閃的軍號腔體中噴薄而出,反映出軍旅生活的波瀾壯闊。

如果說以上作品代表了藝術家對現實的態度,那麽展覽中還有部分作品呈現了藝術家麵對民族曆史時顯露出來的家國情懷。胡寶鑫在《烏斯渾河岸》中,重新描繪了“八女投江”的“老題材”,展示了人性的渴望和曆史的真實,令人動容。美術史對這一壯烈殉國的時刻多有表現,其中以王盛烈的《八女投江》最為知名,該作品表現了八女戰鬥到底的大無畏精神。胡寶鑫選擇了八女相互扶持、抱著犧牲的戰友來到烏斯渾河岸的瞬間。作者用水彩的濕畫法渲染出烏雲密布的天空,更遠的與地麵相接的天空泛起了橘紅色的淡淡曙光。相對於以前作品的“義無反顧”,《烏斯渾河岸》著力刻畫了一個花季少女純真的回望。她這一“望”並非憤慨與仇視,而是期望、不舍與堅定,拖著步槍的小手顯得稚嫩且無力,反襯出戰爭的殘酷,側麵表現出中國人民麵對侵略,必將血戰到底的決心。

藝術家隻有通過對生活的直接或間接體驗、認識,才能發現現實和曆史上具有審美價值和曆史意義的描繪對象。這屆水彩、粉畫作品展充分顯示出時代對現實和曆史的需求和關切,這些作品在時代語境中被重構,同時又重塑著這個時代。


二、平民視角與時代內涵

藝術除了可以展示現實的細節和曆史的深邃,它還能夠以平民的視角去關注普通人的生活,觀察正在發生的身邊的事情,真實反映這種變化帶給藝術家的心理影響,從而創作出相關主題的作品和微觀敘述。對此,高爾基認為:“主題是由作者的經驗中產生,由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由此可見,對平民生活的刻畫不僅是一種創作上的個人選擇,還是藝術家思想的描述,是對民眾生活的審視和人本理念的傳達。當然,藝術家不僅可以再現普通生活的生動景象,還能夠對生存的時代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應答。尤其當一個民族處在蔚然蒸騰的新時代,藝術家要義不容辭地對時代的重大變化進行表現與創作。這是因為時代精神的闡發,不僅是個體為之感動的靈感來源,更是整個民族為之震撼並為之奮發有為的精神動力。因此,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平民視角和時代主題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們構成了民族國家現代性敘事的重要方麵。

這次展覽中,出現了大量相關題材的創作。關旭的《平凡而燦爛的世界》描繪了菜農在田間地頭裝貨的一幕。畫麵中,通紅的西紅柿密密麻麻地堆放在筐裏,裸露後背的男子在搬著裝滿柿子的周轉箱,他的前麵是正在往卡車上放貨的菜農,菜農對麵是菜商打扮的中年男子。3個人的皮膚呈現赭紅色,與深紅色的柿子形成了呼應,又與翠綠色的周轉筐形成了對比,顯得強烈而醒目。這一車車承載著家庭希望的西紅柿,即將發往大城市的生鮮集結地。這是當下中國每天都在上演的平凡一幕,這樣的刻畫讓勞動顯得光輝而燦爛。賈巍的《大國崛起·飛天》是三聯粉畫,以超級寫實的藝術語言,為我們呈現出航天“重器”——發動機、航天服的精妙之處。閃爍著金屬光澤的兩台發動機,熠熠生輝。右側的發動機下方的“中國航天”,赫然醒目。兩台發動機中間的航天服,主體為高反射率的白色,左側肩膀繡著紅色國旗,右側肩膀繡著黃色的“飛天”標誌。令人驚奇的是航天服的金色麵罩,反射出展廳的參觀人群:他們圍在展品前麵,其中一人舉起手機,在拍攝中國自主研發的航天重器。作者在這幅作品中寄托了中國人“九天攬月”的“飛天夢”,這是中國人的曆史使命,也是這個時代賦予中國人探索星空、眺望寰宇的航天精神。中國人的時代夢需要中國人來完成,陳金龍的《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同途》就描繪了對中國影響至深的兩位科學家:鄧稼先與楊振寧。作者使用樸實的手法刻畫了兩位科學家並排而立的形象:鄧稼先身穿灰色中山裝,單純無邪地微笑著;楊振寧則身著卡其色西裝,顯得睿智而自信。而“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同途”是1971年鄧稼先會見楊振寧後的臨別信言,它改自蘇軾的詞,寄托了那一代科學家對祖國的期許。

此次展覽的作品不管是平民敘事還是對時代主題的揭示,都體現了藝術的社會性本質。如果說藝術中的平民敘事是對普通民眾生活的記錄和情感表達,那麽藝術對時代主題的揭示則關乎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甚至能提升一個民族的自尊、自立意識。本屆展覽較為全麵地展示了近5年水彩、粉畫在時代主題上的轉變,彰顯了社會進步帶來的新變化。


三、本體探索與圖式新塑

隨著20世紀90年代開啟的水彩、粉畫創作觀念的變革,中國水彩、粉畫在藝術語言上進行了持續性的探索與實踐,其中有對透明輕快畫麵效果的堅持,有對詩意朦朧美的描繪,也有對光影效果的探求和對意象性的表達,這些審美語言的嚐試與探尋,不僅展現了水彩的物質媒介材料之美,還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水彩、粉畫形式表現的邊界,一直影響到現在。此次展覽顯示了在新時代藝術語境下,中國水彩、粉畫在形式審美上仍在堅守媒材語言的本體性要求,並在新媒材、新語言的建構上有所變化。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對“水性”語言透明度的繼承與持續運用;二是對“遮蓋性”水性語言的探索與嚐試。此外,展覽還透露出觀念圖式的新的表達和傳遞,它們以象征性的藝術語言,展示了水彩、粉畫在這種創作方法上的嚐試。

展覽中黃誌剛的《早市》為我們呈現出水彩語言自身的美感。作品描繪了一個晨光熹微的早上,市場上擠滿了來來往往的城市居民。作者使用了塊麵造型手段,以斑駁陸離的光感塑造了逆光中的人和物。整幅畫麵以灰褐色為主,點綴其間的蔬果的紅綠形體,增添了畫麵的躍動感。沿著人與物的邊沿的留白處理,恰如其分地展現了逆光造成的視覺光感。這也正是水彩媒材所擅長的表現方式。一方麵,水性材料並不適合長時間精雕細琢,另一方麵,水彩的透明性恰能反映光照在物體上的特點。黃誌剛很好地抓住了水彩這兩方麵的屬性,並通過對水彩媒介的創造性使用,勾勒出一個人頭攢動、光感鮮明、畫麵跳動而秩序統一的早市景象。與這種“斑駁”的水彩語言不同,李寶荀試圖在《絮語風歌頌華章》中,盡力創生出一個極簡的“色彩世界”。作者在作品中呈現了一係列剛剛盛放的棉桃,這些棉桃肆意地伸展著柔軟的纖維,直到長成一個圓束。李寶荀借助水彩語言的透明與輕靈,以黑白分明的對比關係,描繪出一個“重複”的、並置的關於“生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命被定格在最絢爛、最具風采的華章時刻。梁國輝《春天的禮物》表現了自己獨特的視覺經驗,畫麵中人物被置於由下向上照射的光源中,安靜地站立在藍色背景之下,神秘的底光設計給人一種夢幻般的視覺觀感。一左一右的兩位女士手裏各執一束不知名的、象征春天的花束,並與中間正在往耳後戴花的女士形成呼應。這種劇場式的視覺效果具有極強的代入感,仿佛觀眾也是其中一員,體現出一種更意境化的創作方式。


結 語

盡管在這次展覽上出現了不少純粹審美形式的“水性”語言探索的作品,但在總體表現上是緩慢的。也就是說,它的演化腳步跟不上時代的進展,以致不少學者指出了題材紮堆、“水性”不夠的問題。這將是一段時期水彩、粉畫創作者持續關注並反思的問題。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這次展覽中的水彩、粉畫作品在表現時代和曆史的主題創作方麵是有較大進步的,藝術家們在多樣化的題材中展現出了這個時代的整體麵貌和精神內涵,在繼承傳統水彩、粉畫形式語言的基礎之上,創生出大量既有民族特色又顯時代風格的作品。黑格爾說,“真正不朽的藝術作品當然是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賞的”,藝術作品隻有緊隨進步的民族精神,並與時代趨勢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視覺化的精神圖像,才能產生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力量。(注釋從略 詳參紙媒)




Ode to the Times:

Commentary on the Exhibition of Watercolor and Pastel Painting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Zhao Long,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Watercolor Painting Art Committe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Deputy Dean of Fine Art Colleg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representative artworks of the Exhibition of Watercolor and Pastel Painting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reflect the new level and prospect that the Chinese watercolor and pastel painting creation can reach in the past five years, be it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ical themes, contemporary concerns, individual perspectives and reality intervention, or from the aspects of form language and creation concepts.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reation environment impro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artists’ efforts to focus on, understand and express the spirits of the times.


Keywords: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watercolor and pastel paintings; the new era




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水彩·粉畫作品選登


1.JPG

陳金龍《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同途》

水彩·粉畫 180cm×130cm


2.JPG

胡寶鑫《烏(wu) 斯渾河岸》

水彩·粉畫 180cm×150cm


3.JPG

王贇《我們(men) 的隊伍向太陽》

水彩·粉畫 120cm×180cm


4.JPG

熊禮斌《高原午後》

水彩·粉畫 177cm×143.5cm


5.JPG

邵昱皓《貫頤奮戟——中國消防力量》

水彩·粉畫 150cm×170cm


6.JPG

王巍 邱佳《異域同天——同心》

水彩·粉畫 136cm×174cm


7.JPG

張可揚《媽媽的味道》

水彩·粉畫 112cm×142cm


8.JPG

安炤宇《青春之力——未來看“未來”》

水彩·粉畫 130cm×1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