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理論

美術理論

於洋|新時代中國美術的時代關切與圖像表達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4/12/25 21:30:59


專(zhuan) 題 研 究

Special Research

新時代中國美術的時代關(guan) 切與(yu) 圖像表達

央美術學院教授、科研處處長|於(yu) 洋







摘  要: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之際,重讀參照講話闡發的諸多重要理念與精神,對於10年來美術的發展現狀、重要現象及其體現出的藝術規律與時代特征進行回顧與審視,成為總結與思考新時代中國美術發展的重要契機。本文從家國社會語境下美術展事與作品的回望與梳理入手,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觀點,從人民性與時代性的關係、藝術性與敘事性的關係、去模板化與多樣性的關係、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的關係,及青年創作力量的興起、融媒體傳播對於美術的建構拓展等六個方麵,對於新時代美術創作中的現象、特征與問題進行了總結和闡述。


關(guan) 鍵詞:時代性;藝術性;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新時代美術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10年前的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將文藝創作與時代發展的關係進行了精準而帶有溫度的深刻闡釋,接連通過由宏入微層層遞進的五個問題,既引領了廣大文藝工作者建構與思考文藝繁榮的發展大計,又直指我國文藝發展的現狀與問題,為新時代文藝領域開拓了新境界、新風尚和新格局,對於10年來的中國美術與美術家群體而言,更起到了鼓舞心氣、厘清主線、規避問題、指明方向的重要推動作用。


一、家國社會語境下
新時代美術現象與作品統觀

回看古今中外藝術發展曆程,時代風尚與社會語境的演進曆來是文化藝術發展流變、創新創作的決定因素與先決條件。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美術事業蓬勃發展,在創作、教育、研究、展覽、傳播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一係列重要成果,特別在以視覺藝術作品表現社會發展、人民生活、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軍事國防、科技發展等內容題材上,湧現出了一批藝術水準高、創作手法新、主題立意深的時代力作與美術佳作,在展現藝術風尚與審美趣味新變的同時,更在美術創作本體層麵顯現了藝術創作與觀念創新的諸多可能。

展覽作為美術發展生態的重要載體和展示平台,最能反映時代變遷的節奏與方向。近10年來,美術界舉辦了諸多具有重要影響力與權威性的國家級大展,如全國美展及由伟德线上平台和其他學術機構主辦的各類全國範圍的美術展覽,圍繞不同畫種舉辦的全國性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水彩、漆畫、陶瓷與工藝美術、漫畫、連環畫、綜合材料、實驗藝術等美術種類的專題展覽等。在這些國家級大展中,五年一度的全國美展無疑是其中最具影響力與風向標意義的展示平台。2014年以“熔鑄中國氣派,塑造國家形象”為學術旨歸的第12屆全國美展,2019年旨在“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華審美風範”的第13屆全國美展,2024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的第14屆全國美展,都以匯聚展現具有新時代氣質的美術佳作,引發了廣大觀者的審美共鳴。如一些畫作所展示的城市農民工、消防員、部隊官兵、快遞小哥、都市青年等形象,以貼近的視角呈現當代城市生活的深刻變化;另一些作品聚焦於農村電商、共享經濟、鄉鎮建設、高鐵網線、大國重器、生態環保等新時代中國社會的宏闊場景,又以細致觀察和精微描繪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各個領域欣欣向榮的社會情境與自然景象。這些作品顯現出,新時代中國美術創作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生態正在發生改變,一方麵,在全球視野中彰顯民族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上貢獻自身文化力量的能量與決心,顯現了其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確立文化身份的集體意誌;另一方麵,更展現出植根中國文化根脈與現實土壤的本土藝術,在弘揚傳統精神的同時講述當代中國故事的獨特價值。

精品力作的產生不隻限於全國美展,近些年來隨著樹立文化自信、建構國家形象的需要,以美術創作展現家國社會的曆史與現實主題,日漸受到美術界與社會各界的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級美術創作工程相繼立項推進,不斷湧現出高水準、新題材的主題性美術佳作,對於當代中國美術的橫向拓寬與縱深發展起到了有力推動作用。由中國文聯、財政部、文化部聯合推出“中華文明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自2012年開始啟動、2016年完成並舉辦展覽;從2017年起,文化部、財政部推出“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以現實題材創作為主,兼顧曆史題材創作,展現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輝煌曆程;2018年,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由中宣部、中共黨史研究院、中國文聯主辦的“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2018年啟動、2021年完成並在新建成的中國共產黨曆史展覽館展出的“不忘初心 繼續前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更是推出了一批優秀的黨史主題美術作品。其展出的180餘件中國畫、油畫、版畫、綜合材料和雕塑作品,與中國共產黨曆史展覽館西側廣場以《旗幟》《信仰》《偉業》《追夢》《攻堅》(圖1)為題的五大主題雕塑創作相映生輝。在展廳繪畫作品中,僅以中國畫作品為例,陳孟昕、李傳真的《友誼的豐碑》,王冠軍的《熱情洋溢的代表委員們》,安佳等合作的《飛天圓夢》,苗再新的《百團大戰》,以及李翔等合作的《龍騰大灣》,劉萬鳴等合作的《西電東送 西氣東輸工程》等中國畫佳作,都展現出不同於既往相關題材創作的表現手法與形式趣味。這些作品以巨大尺幅展現宏闊場景,通過中國畫特有文化意境與現實表達的巧妙融合、藝術性與主題性的深度結合,呈現了黨史線索與丹青表達的疊合意象,及如何以中國畫本體的筆墨與色彩語言,從還原曆史的厚度和細節的深度,去展現曆史事件、人物形象的時代課題。

1.JPG

圖1 中國美術學院《攻堅》雕塑

  1500cm×450cm×800cm 2021年


在美術創作本體層麵,如何在寫實風格幾乎一統天下的主題性創作格局中,拓展新的藝術語言,如油畫的表現性語言、中國畫的寫意風格、新媒體藝術的媒介拓展;如何在敘事方式上,進一步實現宏大敘事、家族敘事與個人生命體驗敘事的有機融合;如何處理好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進而選擇相應的表現手法等,這些都成為當下的美術家,特別是中青年一代美術創作者麵對的實際課題,也需要他們結合自身藝術語言風格,找到個體創作思路麵向曆史與現實的切入點。在近年來舉辦的國家級美術活動中,由中宣部、中國文聯主辦,於2022年國慶節在中國共產黨曆史展覽館開幕的“築夢——我們的新時代:美術攝影作品展”,也成為近年來美術、攝影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潛心創作優秀成果的集中展示。在各類主題創作項目工程的引領帶動下,美術創作主要呈現出推陳出新、關注過程、聚焦現實和拓展疆域的特點與方向,也將新時代的主題性美術創作引入全新的發展階段。以工程帶動創作,以佳構映現時代,這些表現重大曆史事件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作品所匯成的,不僅是一個視覺的、圖像的曆史,更是一個藝術意象的寶庫,共同展現了美術創作在新時代社會文化語境中所承擔的使命。

除了國家級美術創作工程對於重大曆史與現實題材的引領,如何以視覺藝術的語言展現脫貧攻堅的磅礴進程,以美術創作的手法呈現家國社會的時代變遷,也成為美術家們新的創作課題。諸多優秀作品以人物群像展現各地脫貧案例的具體場景,中國畫作品如張見等合作的《助夢》(2019,圖2),張小磊的《扶貧行動進涼山》(2021),都以傳統工筆畫語言為彝族同胞群體寫真,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大涼山彝族民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時代畫卷;李河良的《獨龍人有了新家園——扶貧搬遷》(2019),王奮英的《暖心——十八洞村貧困戶精準識別公示會》(2019,圖3),以水墨人物畫的藝術語言,通過真實事跡場景的藝術還原展現出邊遠山鄉的時代巨變;油畫作品如郭健濂、褚朱炯的《互聯網的春天——農村電商》(2019,圖4),傅紀中、張曉駿的《直播助農——六月楊梅紅》(2021),則以現實主義的筆觸,生動展現了互聯網時代電商經濟給農民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愈來愈多的美術家認識到,在如何表現“脫貧攻堅奔小康”的主題性藝術表達上,美術創作既須超越簡單的概念圖解,以小見大、求真重藝,更須深入生活、回應當下,這樣才能創作出經得住時代與曆史的考驗、經得住品咂和推敲的藝術佳作。

2.JPG

圖2 張見 齊鳴 李玉旺 李朋幫 李丹 管海龍

《助夢》中國畫 280cm×546cm 2019年


3.JPG

圖3 王奮英《暖心——十八洞村貧困戶精準識別

公示會(hui) 》中國畫 240cm×450cm 2019年


4.JPG

圖4 郭健濂 褚朱炯《互聯網的春天——農(nong) 村電商》

油畫 264cm×424cm 2019年



二、新時代美術新象
與發展規律的思考

從美術創作到各類展覽,從媒體傳播到學術活動,結合參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重要觀點,回看10年來美術創作的發展曆程,筆者認為主要呈現出以下六個方麵的特征與趨向。

其一,人民性與時代性的深度結合,及由此形塑的美術創作者和接受者立場與身份的建構,深刻影響了新時代中國美術創作的風格指向與審美趣味。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進一步闡明了文藝創作全方位“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更加凸顯了人民群眾作為藝術生產、消費與傳播過程中的主體(表現主體、接受主體、評判主體)地位與核心作用。

事實上,很長時間以來對於美術創作而言,人民性與藝術性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動的緊密關聯,一直是文藝創作最為注重的問題。作為《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對於群眾路線的經典表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明確提出,這是黨的文獻中第一次從定義的角度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高度概括。這一群眾路線思想更在新時代被習近平總書記視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和“永葆青春活力和戰鬥力的重要傳家寶”。在美術創作及其相關工作的過程中,如何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總結汲取其經驗、規律與智慧,在近10年來的美術作品、展覽活動及傳播過程中成為顯學,美術創作相對此前更加注重精英性與大眾化的轉換,在表現題材、風格趣味上積極找尋社會共鳴,能夠創作出“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優秀藝術作品,也成為新時代美術家追求的目標共識。

其二,藝術性與敘事性的深度結合和學術呈現。從創作論的角度思考藝術創作規律與主題表達深度的關係,成為美術創作領域的重要課題:如何以美術本體語匯和視覺藝術語言,從還原曆史的厚度和細節的深度,去展現曆史事件、人物形象;如何實現曆史真實、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追求藝術本體層麵的深化與拓進;如何在作品形式語言、視覺表現力與情感飽和度之間尋求平衡,推進藝術性與抒情性相結合的藝術探索;如何以藝術化的圖像敘事手法講述呈現社會曆史主題,呈現民眾生活的真實細節與時代新變,這些都成為當下各門類美術創作的難點與焦點。

諸多美術佳作通過畫麵敘事情節的細節展現,講述正在發生的、真實可感的、接地氣的中國故事。2021年12月,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11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10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給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了五點希望,為美術家們的工作指明了目標和方向,特別是如何“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如何“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如何“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正成為新時代中國美術與美術家們思考和努力的時代課題。而在這一課題的攻關過程中,如何處理好敘事性與藝術性的關係,轉換好社會曆史、現實生活的真實性與付諸抒情表達和想象力的藝術性之間的關係,無疑是解決好這一課題的重中之重。

其三,推陳出新,研創互促,力求突破“模板化”和媒體時代的“圖像桎梏”,強調創作的主動性、豐富性與作者意識。近些年來,美術界諸多創作者和理論工作者針對文藝創作“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省思。毋庸諱言,當下的美術界仍存在這些現象和弊端,甚至將在很長一段時間伴隨著這些問題向前發展,但應該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美術家開始重新審視創作效率上“快”和“慢”的關係,體驗生活上“深”和“淺”的差異,表現題材上“輕”和“重”的轉化,創作手法上“新”和“舊”的思辨。在此基礎上,也更加重視創作草圖和藝術本體層麵的創作過程的錘煉,尊重藝術創作的本體規律,從創作機製層麵解決具體問題,實現當代美術創作的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筆者近年來受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的委托和一些院校機構的邀請,分別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家畫院、西安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等院校機構作了主題性美術專題講座,也深切感受到作為一項跨學科、多維度的學術課題,主題性美術創作愈發受到美術界及社會各界的關注,逐漸顯現出從“要我畫”到“我要畫”的作者主體精神與創新意識。

與此同時,美術門類的多向發展、文藝觀念的多元拓展、表現手法的多樣呈現、多樣視覺敘事手法和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的守正創新,也成為新時代美術創作的熱點問題。諸多大型主題展覽都涉及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綜合材料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多種美術門類,在作品圖式的表現手法上也呈現出形式創新的特色;與此同時,各畫科門類之間藝術手法與觀念的相互借鑒與融合,及各美術門類藝術語言本體的多樣性、獨特性,也使新的時代語境下的美術創作表達更為深入、立體與豐富。從題材內容、思想立意到風格樣式,如何在秉持藝術品質與曆史意識的同時,與時代脈搏共振,重返藝術表現的曆史情境與社會現場尋求真情實感的表達,對於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四,更加注重理學雙證,學術研究、理論評論與創作實踐的關聯愈趨緊密。對於美術史、美術基礎理論的研究,在方法論向文史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廣泛借鑒中走向更為寬廣的視域;對於美術家與作品的個案研究,特別是對於20世紀以來近現代美術名家乃至現當代美術家的史料整理與個案研究,向更為廣闊和縱深的方向發展。在傳統藝術學理論學科“史—論—評”的分支構架下,隨著新一輪藝術學科的整合和藝術市場的沉浮變化,近10年來的美術史論、美術評論連同藝術策展一起,在形塑美術創作發展之路的同時,書寫記錄著當代美術史。

關注創作實踐的美術理論與文藝評論得到重視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於文藝評論中的亂象進行了深刻剖析,提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麵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都是表揚甚至庸俗吹捧、阿諛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曆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批判和鑒賞作品,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於實事求是”。警惕“吹捧式”評論和“空頭理論”,呼喚有見地、有溫度、接地氣、能讀懂的美術評論,發揮美術理論評論記錄時代、激濁揚清的功能,對於在美術界重拾理論評論的話語權、重塑藝術評論對於創作生態的建構價值具有重要作用。

其五,中青年作者漸成各美術門類的創作主力,顯現出可貴的創作活力和探索精神。諸多國家級創作工程項目以培訓創研班的形式,將創作、研究與教學緊密結合,尤其對中青年美術創作者集中開展創作觀摩和輔導,力求在推出優秀作品的同時,培養一批新時代美術創作的青年人才。很多國家級美術展覽作品的作者,都是來自專業美術院校、綜合大學美術院係的中青年教師和各地畫院的中青年畫家,他們通過對於中外經典美術作品創作經驗的汲取學習,不斷探尋以視覺語言表現革命曆史與社會現實主題的方法,為新時代美術創作注入了鮮活生機和未來發展的巨大空間。

從創作者年齡構成及其關注的焦點問題來看,近10年來美術界經曆了美術家群體的代際更迭,“60後”“70後”藝術家成為中堅力量,“80後”“90後”乃至更年輕的一代創作者已成為美術創作的有生力量,並在諸多展事中呈現佳作。如在近10年來由筆者策劃的第一至第四屆北京青年美術雙年展、全國藝術院校青年中國畫優秀作品展等美術展覽中,青年油畫、中國畫、版畫、雕塑及實驗藝術創作者們,以其具有實驗性、創意性、探索性的作品,展現了美術創作生力軍的朝氣與能量。從創作方式與發展走向看,尤其在當下與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以人工智能、視覺圖像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手段對於美術創作發展格局的重塑,更需要青年美術家們以藝術家的意匠,在充分尊重和遵循藝術規律的前提下,實現對於美術創作在新質生產力形態上的轉換。

其六,融媒體時代的新的呈現方式,給予新時代社會美育與美術創作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機遇。以央視專題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美術裏的中國》《藝術裏的奧林匹克》及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為代表,以跨媒介、跨學科的視聽融創與積極探索,為媒體時代的美術呈現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可能。史實線索與美術表達的疊合、交融,家國敘事與美術解讀的同時出場,既在曆史文脈的時空呈現上順應了社會時代發展的規律節奏,也在學理上豐富拓展了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及其欣賞解讀的內涵與外延,為新時代社會美育和美術的大眾認知與跨媒介的社會傳播開拓了新的領域。

繼2021年初開播的《美術經典中的黨史》成為爆款節目、迅速引發破圈效應之後,2022年央視春晚節目《憶江南》《隻此青綠》和諸多美術類專題電視片,都以影視與美術跨界融合作為突破口,共同形成了視聽文化與美術佳作的融創典範。如《美術裏的中國》濃縮呈現了經典作品與現代畫家的故事:既有老百姓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齊白石筆下的蝦、徐悲鴻畫中的奔馬,也有黃賓虹的筆墨夜山、潘天壽的雁蕩山花;更能看到祖國河山的雄壯優美和近代曆史的悲壯深沉:既有傅抱石獨特筆法的江山圖畫、吳冠中畫中粼粼波光間的太湖鵝群,也有蔣兆和筆下悲天憫人的苦難流民、洪荒風雪中躑躅趕路的邊疆駝隊……這些影像節目以視聽手段傳遞中國近現代繪畫經典的畫中真味,展現時代深意,也共同呈顯了美術在融媒體時代跨界傳播的巨大生命力。

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基點,從10年來的重要美術展覽、代表作品、學術活動、傳播方式等方麵來看,一些新的現象、規律與風尚值得關注,也有待進一步細化研究:美術在國家發展、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和貢獻力愈趨提升,美術創作手法在多元發展的格局中繼續走向深入,並在跨媒介展示中得到創新升華;美術展覽形態與策劃觀念在傳統形式的基礎上繼續拓新,美術理論與文藝評論得到重視和發展;青年美術人才與新人佳作輩出,藝術機製和文藝發展方向也在總結闡發中明晰,發揮了時代引領作用;美術作品從學院精英走向更為廣泛的、多媒介多平台的大眾傳播,並由此拓展了視覺藝術的邊界。這些現象一方麵充分印證了,作為銘刻曆史瞬間、和鳴時代風尚的最好方式,美術正成為承載家國發展曆程的最富詩意的視覺篇章;另一方麵也昭示著,這個時代所呼喚的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美術佳作,正在不斷挖掘和升華著當下時代的精神內涵,描繪著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日新月異的氣象,推動著美術創作質量從“高原”邁向“高峰”的藝術步履,同時也在提升著美術作為圖像表達,在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上對於社會發展、時代演進的表現力、促動力與潛能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