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批評家俞可策劃,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擔任學術主持的“虛構的真實——蘇新平作品展”於(yu) 2017年5月12日下午4時在合美術館開幕,展出蘇新平近作二十餘(yu) 件組。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圖景之中,蘇新平的藝術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其藝術素以深邃的精神性和獨特的形式創造而區別於(yu) 大多數的當代藝術家,而且,這種精神性和藝術語言的探索在以“風景”係列為(wei) 標誌的作品中又達到了一個(ge) 新階段。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蘇新平關(guan) 注的焦點是如何以石版畫的形式表達自身對於(yu) 蒙古牧民日常生活的精神感受。這種感受既基於(yu) 藝術家個(ge) 人的真實生活經驗,又極具個(ge) 人色彩。在這些作品裏蘇新平營造了一個(ge) 空曠、遼闊而孤寂的黑白世界,給人一種在正午強光下反而有深夜的寒冷和寂靜之感,石版畫複製本身的冷靜理智與(yu) 作品的孤寂彼此促進,從(cong) 而使得作品在具有了神秘主義(yi) 和超現實主義(yi) 外貌的同時達到了形式與(yu) 內(nei) 容的完美統一。
1990年代中期之後,受當時社會(hui) 氛圍和自身經曆的影響,以“欲望之海”和“幹杯”兩(liang) 個(ge) 油畫係列為(wei) 標誌,蘇新平將視線由自己的內(nei) 心世界轉向了外部社會(hui) ,並對其進行曆史關(guan) 照。這兩(liang) 個(ge) 係列依然是在現實題材中追求精神性的表現,不同的是,這種表現中融入了社會(hui) 批判的意識。
2004年開始的“肖像”係列可以看作是一個(ge) 過渡,因為(wei) 在這個(ge) 係列中蘇新平由社會(hui) 關(guan) 注轉向對個(ge) 體(ti) 人的當下生存和精神狀態,這可以視為(wei) 其後來“風景”係列重返內(nei) 心世界的序曲。而且“肖像”係列的展陳方式也有了後來多媒介多種展陳方式的雛形。
自2006年,蘇新平開始了全新的“風景”係列,這一係列在2010年前後達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在這個(ge) 係列以及後來的“八個(ge) 東(dong) 西”和“灰色”等係列作品中,蘇新平的關(guan) 注點從(cong) 人和社會(hui) 重新回歸自己的內(nei) 心世界。然而這種回歸並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有了極大的擴展。對於(yu) 藝術家來說,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的作品實質上是對現實生活的精神關(guan) 照,而“風景”係列則直接就是內(nei) 心世界本身。蘇新平在作品中始終堅持表現人類生活的精神性,盡管從(cong) 根本上說這是一個(ge) 模糊和無法定義(yi) 的區域。與(yu) 大多數當代藝術家將自己與(yu) 外界二元對立從(cong) 而進行一種冷靜的諷刺不同,蘇新平卻是將自己融入個(ge) 人和人類精神的恢弘表現中,從(cong) 而與(yu) 大多數當代藝術家拉開了距離。
人的內(nei) 心世界既廣袤無垠又無跡可尋,蘇新平也不再願意重複原來以具象的空間和物象來表征虛無的情感,這就是說藝術家在麵臨(lin) 一個(ge) 似熟實生的表現領域時,同時還要麵對藝術語言的缺失。在西方藝術史上,也同樣有類似的情況。印象派之後,西方繪畫的重要趨勢就是轉向了人內(nei) 心情感的表現,從(cong) 後印象派、野獸(shou) 派、表現主義(yi) 一路走到了抽象表現主義(yi) ,與(yu) 之相適應的藝術語言探索也自拋棄線性透視營造虛幻的三維空間開始,使用色彩透視、重視媒介的主觀表現性、誇張變形具體(ti) 的物象,一路走到完全拋棄具體(ti) 物象、重視藝術家的潛意識和媒介本身的表現力。蘇新平在麵對這種兩(liang) 難情況時的解決(jue) 方式與(yu) 西方有很大的差異,他並沒有像抽象表現主義(yi) 那樣完全拋棄了具體(ti) 事物,而是要在不失去一定物象的前提下,保證作品最終對內(nei) 心世界情感的充分表征。
首先是作品的創作過程發生了變化。蘇新平拋棄了按照預先設定的結構、比例、色彩和物象等因素進行創作的傳(chuan) 統方法,而是從(cong) 某一局部開始,畫麵和內(nei) 心的感覺相互追逐,作品也在這個(ge) 過程中生長起來。從(cong) 哪裏開始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裏結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原來的作品是靜止的,而這些作品是動態的。即使如此,蘇新平的作品並沒有走到了西方藝術史上的自動主義(yi) ,而是可以說是在意識完全清醒地描繪著潛意識的世界。
在藝術語言的探索上,蘇新平在一定程度上將表現性的版畫語言和中國傳(chuan) 統繪畫理念、方法有機融合到了油畫的創作中。因此,蘇新平的作品同樣解決(jue) 了畫麵空間由三維走向平麵的問題,不但如此,藝術家還掌控了對宏觀意境的營造和微觀藝術表現力的把握,這兩(liang) 點很少有人能同時做到。類似的情況可以在基弗的作品裏看到,兩(liang) 個(ge) 人的區別在於(yu) ,基弗是通過物質的實在性,而蘇新平則是利用繪畫的幻覺得以實現。
在探索的領域上,與(yu) 其說蘇新平的作品表現的是自己的內(nei) 心世界不如說是對人類精神的某個(ge) 層麵進行了視覺表征。從(cong) 而將東(dong) 方與(yu) 西方,厚重與(yu) 輕盈,真實與(yu) 虛幻等等不同的因素融合在在一起,而且這些彼此對立的因素不斷地在互相轉化。就視角來看,這些作品既可以看作是人類精神由內(nei) 而外的自我展現,也可以看作是以一個(ge) 上帝般的視角對整個(ge) 人類精神進行曆史性觀照。複雜的表達方式與(yu) 深邃而多意的主題內(nei) 容在這些作品中達到了有機統一。
蘇新平還利用多種媒介和藝術形式進行創作。如在《擦筆紙》係列中,藝術家將日常用於(yu) 擦拭畫筆顏料的廢紙堆成了一堆。《平仄》和《十》這兩(liang) 個(ge) 係列均是采用了以多塊小幅銅版畫拚合成巨幅作品的創作手法。這些裝置性作品關(guan) 注的則是日常生活的精神性,更像是側(ce) 重點不同的人類精神紀念碑,以其巨大的規模和立體(ti) 的直觀性更具有直擊人心的力量。而且,在《平仄》和《十》這兩(liang) 個(ge) 係列中更增加了對無序世界背後永恒秩序的追尋,以及隨之給人的景仰和幻滅。
蘇新平的藝術為(wei) 我們(men) 打開了觀察世界的另一扇窗口,將人類的精神世界直接展現在觀者的麵前。這使人很容易想到基弗,然而我認為(wei) 從(cong) 根本的邏輯上其與(yu) 卡夫卡的小說更為(wei) 接近。因為(wei) 兩(liang) 者都是沉浸於(yu) 自己的內(nei) 心世界,方式都是一種喃喃自語,然而隨著曆史長河的流轉這種竊竊私語卻會(hui) 越來越變成一種隆隆的回音。(作者:紅梅(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導、博士))
2016 八個(ge) 東(dong) 西14號 300×200cm 布麵油畫
2016 灰色20號 200x300cm 布麵油畫
擦筆紙堆 高260cm 擦筆紙 2012-2017
肖像2016-2號 330cm×240cm(110×80cm×9) 紙本色粉、木炭條 2016